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精选2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篇1

  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3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导入: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讲解基本操作方法参照(55页方法),学生领会。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探讨:粘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吗?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1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学生亲自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放大镜8个,纸杯16个。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水、合适的温度、阳光,空气等,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2

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查看全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5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查看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精选1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搭石》。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搭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课文从建搭石、走搭石让人们逐渐体会到了平凡中的美。“搭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景观,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人民善良、勤劳、和谐、谦让等品德,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自然美、心灵美。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在平凡的事物中也有许多美,只是忙碌中的我们无暇停下心来去发现,去感受这种静美,而文章作者却用这种质朴、清新的语言向人们传递了山村的宁静、恬美,这不正是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了吗?因此,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美。

  基于以上理解,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4、5自然段,进行口语训练。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重点进行阐述。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考虑课文特点,我将第一课时的目标确定为: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3、体会“搭石”的没,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