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教案

时间:2025-04-05

科学教育随笔:钥匙对对碰

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大家都知道回家要开锁,外出要锁门。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选择一把锁,依次用钥匙试开,一定会有一把钥匙打开这把锁。学会了开锁和关锁的方法。开锁:找到钥匙孔――把钥匙正插――插到底----旋转。关锁:挂锁对准小孔――往下按。幼儿试过一把钥匙把它放回原位,再拿另一把,直至成功地开锁。
 活动中,教师通过游戏与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玩锁,发现锁的秘密,了解锁的种类和用途。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锁,如:挂锁、环形锁、防盗锁、感应锁、密码锁、电控门锁等。会用图表记录的方式表示需要锁的地方,同时探索锁的秘密,了解锁的作用,知道锁的重要性。
在共同探索“一把钥匙开同一把锁”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认真探索。有部分幼儿规则不够强,玩锁的目的性不明确,不会仔细观察钥匙的齿纹和锁眼,经过老师的提醒才认真地操作。幼儿探索发现“相同齿纹的钥匙可以开同一把锁” ,知道生活中,人们为了使用方便,防止钥匙丢失,常常一把锁配几把相同齿纹的钥匙。在配对游戏“比一比谁最快”活动中,出示汉字“大、中、小”,幼儿根据锁眼,钥匙的大小进行配对。
在科探区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钥匙对对碰”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继续探索锁的秘密。通过“玩”锁,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查看全文

融人文素养于科学教育之中

──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他又说:“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当今现实已经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素养教育,而不仅仅是具体学科知识的传授,现象的罗列……深刻挖掘教材,融人文精神于科学精神之中,笔者做了初步尝试,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加以论证。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开篇,也是继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但学的比较简单,对概念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在高中阶段再次学习这个内容时,不仅要在知识上有所突破,而且还要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论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突破:

一、在科学知识的讲授中,适当穿插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故事

从人类开始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到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历时两千多年,这其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也走了一些弯路。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而且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现在学生头脑中认识这一问题还存在“亚里士多德”式的错误。所以借助于物理学史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澄清认识。

查看全文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

查看全文

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精选2篇)

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发现物体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的属性。

  2.发展幼儿的触摸觉。

  3.学习运用触摸觉和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冷(凉)、热(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冷水和热水每小组各一瓶;海绵球和玻璃球,砂纸和卡纸贴起来的感知卡片等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

  1.教师带领孩子复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安定幼儿的情绪。

  2.教师出示两个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两个瓶,里面都装满了水。

  教师:这里有两瓶水,你们看看,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动手探索,自由看、摸、闻、发现。

  “不一样。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师: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热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请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篮子里的海绵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玻璃球捏不动,海绵球能捏得动。

  教师:捏得动的,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谁来告诉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玻璃球的硬的,海绵球是软的。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只手拿着玻璃球,一只手拿着海绵球,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哪个球是重的,哪个球是轻的?

  幼儿:玻璃球是重的,海绵球是轻的。

  5.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篮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蓝色泡绵纸的那一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再摸一摸红色卡纸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查看全文

中班科学教育教案(精选3篇)

中班科学教育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眼睛的作用,初步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2、学习保护视力的方法,注意用眼卫生,逐步养成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编故事图片4张。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引出眼睛的论题,说说眼睛的作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要让大家猜一个我们身上的器官:"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猜出是什么了吗?

  师:对,它就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有什么作用?

  师: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除了我们人身上有眼睛,动物身上也有,你看,小猫咪咪就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可是最近却碰上了大麻烦,我们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听一听--听故事,说说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提问:

  1、小猫为什么会眼睛疼?

  2、它后来怎么去做的?

  3、如果我们没有好的眼睛将会怎么样?(变成近视眼,无法看清东西,没有办法看好书)

  小结:眼睛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她。那么,到底有哪些办法来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呢?

  三、说一说--学习保护视力的方法。

  注意用眼卫生出示图片,让幼儿说说这些保护视力的方法。

  小结:"二要"——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姿势要端正,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将胳膊肘撑在桌上,将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点到鼻尖或额头,即距离30厘米左右)--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查看全文

大班科学教育按规律推理教案(通用4篇)

大班科学教育按规律推理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发现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感受规律的美感。

  2、幼儿尝试按规律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一串项链

  2、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项链

  1)提问:项链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使幼儿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2)提问:如果你们来串,你会怎样做?

  幼儿相互讨论

  2、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能说出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3、幼儿操作排序

  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在操作时请幼儿思考:

  1)为什么要这么排序

  2)是按照什么规律排的

  教学总结:

  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幼儿感受到不同颜色不同规律排序的乐趣,同时也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大班科学教育按规律推理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科学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对排队的规律还处于探索状态,为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设计了一节科学活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一组小动物排列上的变化规律,体验发现的快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