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德育教案

时间:2025-04-05

课前三分钟 一举多得——语文教学案例

曾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面的局限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不便,有时在讲课中涉及一些简单成语或是典故,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根本不明白我所讲的内容,我只得再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浪费了很多时间。如何让学生更快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我认识到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不能退守到课堂这个唯一的狭小空间里时,我设计了一项长期性的语文活动——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清早,我就看到他脸上因紧张而跳动的肌肉,眼中是怯懦的神情,我知道今天有轮到他演讲。张宇恒,班里一个性格非常腼腆男孩,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像这样的公开演讲,对于他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甚至在第一次课前讲话时,他都没有讲完。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老师,我不行。我从没有面对过那么多人的目光讲话。我……我……我不行。老师,算了吧,我会丢脸的。”即使演讲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也会因为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临阵退缩。于是,我在课下为他作专门的指导,并且鼓励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即使不注视大家他还是异常的紧张,没有洪亮的声音,朗读生硬、平淡。我不断的鼓励他,告诉他不成功我们决不放弃。我想那段日子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煎熬,但我想也应该是一种积累。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锻炼,终于,他完成了一次脱稿演讲,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我还是及时给他鼓励。我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演讲一次比一次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得到了砺炼,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后来他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一次班级排演的《让课文人物走上舞台——〈西门豹〉》中,他成功地出演了一个角色,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让很多同学为之震惊。此后,他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并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在一次我与他的谈话中,他对我说,以前不愿意发言,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有困难,自从安排了课前演讲,他越来越喜欢看书,不但知识面扩大了,而且也增加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查看全文

开发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三步走”

转眼之间,我县进入课改已经三年。作为一线教师,我亲历了从通识培训到实践操作以及反思总结的整个过程,同时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无时不在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探索,实践。

教育部一位领导说,此次课改,成也师,败也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是多么的重要,这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下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讨。

七年级新生一入校,就明确提出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节课前3—5分钟口语训练,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训练。

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二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朗读课文,基本要求:自选内容,时间1分钟,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记分册作文成绩栏。经过一学期的严格训练,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本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步:基本要求训练。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