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科技活动教案(通用2篇)
社团科技活动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实验分析
教具:小电风扇、布条、 直尺、 记时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
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启动要快。
2、风量要大。
3、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小组开始实验 2人操作,1人记录,1人观察,再轮流
3、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用1个和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评价自己的实验
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社团科技活动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懂得如何投稿。
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出示“征稿启事”
二、寻觅风帆宝库
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
(1)出示一些有用的网址,让学生去查找资料。
(2)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三、整理收获
1、风帆百态2、风帆助行
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四、构思稿件
1、怎么投稿?
2、投稿的内容是什么?
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
五、如何修改稿件
同学互相交流。
三年级科技活动教案范文(精选2篇)
三年级科技活动教案范文 篇1
活动目的
1、了解纽扣玩具的基本原理。
2、学会动手制作纽扣玩具。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
4、增强学生的想象、探究、实践操作等能力。
活动准备
纽扣、塑料吸管、塑料瓶盖、硬纸板、缝衣针、棉索线
活动过程
1、 激趣导入
(1)大家知道一种叫做“咕咕叫”的玩具吗?你们玩过吗?想看看吗?
(2)教师演示
(3)多么有趣的游戏呀!咱们今天就来动手做一做吧!
2、学习制作“咕咕叫”
(1)教师演示活动方法
同学们请看,我先找一颗4眼(或2眼)的大纽扣,在其斜对着的扣眼中穿过一根棉索线,将索线的线头结在一起,使纽扣处在环形棉索线的中心。 l 然后将棉索线穿在两只手上撑开,用力地旋绕纽扣,使手中的棉索线不断向前缠绕;然后,两只手用力向外侧拉棉索线,一拉一松,纽扣就一正一反的旋转起来,发出像鸽子鸣叫的“咕咕”声。
(2)谁来说说制作“咕咕叫”的方法?
(3)教师将以上方法小结
(4)学生开始动手制作“咕咕叫”。
3、纽扣玩具小研究
(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纽扣玩具 (2)讨论:这些“咕咕叫”的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3)小结(教师可将“咕咕叫”的发声原理讲解一下。)
4、学生动手制作纽扣玩具
(1)学生将现有材料准备齐。
(2)分小组制作纽扣玩具。
(3)上台演示,说说自己的想法。
5、评价
(1)说一说:通过这个活动,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收获?
大班科技活动:人体电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索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2.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初步得出人体也能导电的结论。
活动准备:
金属勺子、铝箔纸若干
活动过程:
1.认识实验材料,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将金属勺子和铝箔纸放在舌头上会有什么感觉?
(2)引出实验活动
2.做一做:
(1)实验:请幼儿两手将金属勺子和铝箔纸,放在舌头上,这时不会有什么变化?接下来,让勺子和铝箔纸手握的一端相接触,再去感觉,一种苦苦的感觉就出现了。
(2)幼儿进行实验活动,教师注意细心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即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与新的想法,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并了解幼儿的基本操作情况
3.分享与交流:
(1)幼儿间自由交流实验结果,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实验原理:
在电解液中,只要放入两种不同的金属,就能做成电池,唾液可以说就是一种电解液,金属勺子和铝箔纸则是两种金属,把这两种金属放进了嘴里,就组成了电池,再用手握的这一端接触,相当于接通了电池使之放电,味蕾受到了电流刺激,就会感觉出苦味。
活动记录与反思:
生活中孩子们对于勺子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铝箔纸还是比较陌生,铝箔纸的用途、作用都不知道。在活动中先请幼儿分别将勺子、铝箔纸放在舌头上感受,再让勺子和铝箔纸手握的一端相接触,再去感觉。通过比较,幼儿得出,舌头与勺子和铝箔纸手握的一端相接触后会有苦苦、麻麻的感觉。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孩子还和同伴合作将各自的勺子和铝箔纸串联在一起,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老师将人体电池的实验原理告诉了幼儿,大家这次恍然大悟。
小班科技活动:制作饮料
目标:1、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
2、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准备:1、各种口味的果珍粉,如西瓜、水蜜桃、猕猴桃等。
2、幼儿人手1个杯子。
3、各种水果:西瓜、水蜜桃、猕猴桃等
过程:1、说一说:
出示水果:
——“你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
——“你喝过哪些果汁?你最喜欢喝哪种果汁?”
2、猜一猜:
出示各种果珍,提问:
——“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果珍吗?”
教师将果珍调制成果汁后,提问:
——“猜猜这些饮料是哪种水果变的?”
3、试一试:
幼儿自选喜欢的水果粉,调制水果饮料。
互相尝尝同伴调制的水果饮料,说说饮料的味道。
反思:
果汁是幼儿非常喜欢吃得饮料,平时他们喝得最多的是牛奶,对于这种水果饮料特别的感兴趣,首先让幼儿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今天我给幼儿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果饮料,有得幼儿猜是牛奶和咖啡,有得猜是橙汁和咖啡,带着这份好奇心幼儿自己调制水果饮料,幼儿知道将水倒进杯子后要用勺子搅拌均匀,这样饮料才能充分溶解,让幼儿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小班科技活动:吹泡泡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2.幼儿探索浓度不同对吹出泡泡的效果也不同。 【活动准备】沐浴露,洗洁精等常见洗涤用品;牛奶,人手一杯水和吹泡泡工具;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1)师:这是什么?(泡泡)你们也来试一试吹一吹。 (2)幼儿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师:你们杯子里是清水,清水是吹不出泡泡的。怎样才能吹出泡泡来呢?(3)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尝试在水中加入一些东西来制作泡泡水。(有的幼儿吹出了泡泡,有的幼儿没有吹出了泡泡。)教师一边观察一边教给幼儿取物品的方法:取出吹泡泡工具放在桌子上,用勺子从你面前的大杯子里取出一勺液体,在大杯子的边缘刮一下,然后放到小杯子里,搅一搅,要均匀,不要溅到眼和嘴,小手脏了擦一擦。(教师一边观察一边询问幼儿所取的是什么液体)教师总结:加洗洁精,沐浴露可以吹出了泡泡,而加牛奶却吹不出了泡泡。 (给加了牛奶的小朋友换杯子)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丰富词语溶解。(1)师:洗洁精,沐浴露哪里去了?幼儿回答.....师:对,都溶解到水里去了,跟老师说:溶解。 3.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效果的影响。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念儿歌:搅一搅,吹一吹,吹出的泡泡满天飞。 (2)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一样的东西?(用另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试。)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加的洗涤用品多,吹出的泡泡就多) (3)小朋友你还发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洗涤用品,能够制作成泡泡水,吹出泡泡来(提醒幼儿:平时洗头用的洗头膏、还有肥皂、洗手液、洗衣粉等。) 【活动延伸】 放《吹泡泡》音乐,幼儿用自制的泡泡水,到户外吹泡泡。(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拿着我们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到外面吹泡泡,看谁吹的又大又多)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精选2篇)
一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