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笔记1500字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XX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经验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既是生动地还原了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同时把事件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体会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事件。《看见》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审视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见》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看见了还有卢安克那样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积极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直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读书笔记800字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这本书中,内容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
书中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都由好几个小故事组成。我没有看过柴静的节目,所以不知道她的风格,但是我觉得她书中对镜头的描述,充满了反思,充满了对比。她是在努力回忆当时的情境,当时的心态,对比如今的情境,如今的心态,试图通过一次次的比较,找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蛛丝马迹,之前忽略的细小感受。我感觉到柴静对这份记者工作的热爱,她是恨这份工作的,也是爱这份工作的,如此强烈的情绪支撑着她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险前进,冒着炮火前进。她既要公正客观,又要不失人性。她这种自发地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让我很佩服。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
柴静是央视一套“看见”专题节目的主持人,《看见》是她进入央视工作十二年的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从事记者工作。记者应该怎么报道新闻,她一直坚持关注新闻中“人”的理念,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基础上,报道一个人,报道一个国家。 书中选择了留给作者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从看见不同的人物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本书中很多新闻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XX年11月-XX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XX年“非典”对中国的肆虐更为严重。作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采访报道,有些人认为,这些报道在制造恐慌!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医院没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与正常人的隔离、好多医务人员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没有做好最简单的消毒、卫生防护,造成了好多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好多医生殉职。事实上,面对“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轻慢、是无知。“非典”疫情开始时,有关部门封锁“非典”疫情消息,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后来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开,做好防护与救治工作,稳定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好在政府及民众从这次血淋淋的教训从得到了学习,在后来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政府做到了疫情实时公开,科学有序的工作,战胜了“禽流感”疫情。
《看见》读书笔记
由于最近比较忙,看了接近两个月,终于把《看见》看完了。感触颇深。其实感受最深的是文章所采用的细节,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细节方面着手写的,觉得更有画面感,更感动。
现在读完这本书后总是想写一篇读后感来纪念一下,但是受这本书的影响,总是不敢提笔,总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东西。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XX年,非典那年。当时还在小学的我并没有多么的恐惧,一个是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小城市并没有发现非典的病例,还有可能就是当时真的太小了,对于“生命”这个词还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觉得每天都在检查体温,很新鲜的每天上学都拿着体温计,甚至很开心的放了一个小长假。而对于当时每天在电视上报道的今天的死亡人数新增了多少,对于小区新增的门禁都不是很感冒,因为他并不影响我和小朋友之间的玩耍,不影响我写个作业,看个电视。等到自己长大,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情,也少了一份大灾之后的思考和认识。而直到我看了这个第二章,我才真真实实的开始反思当时的情景,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才真正的对生命有了一分敬畏与珍惜之情。
当我看到说“在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控制不了的干涩感,整个人像是喘不过气来的难受,我不知道那三个病人当时是怎样的心里状态,但是我可以想像的到他们眼神里的那种绝望,那种被社会抛弃的苦痛。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他们孤单的躺在床上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害怕到了不害怕的地步,绝望到了没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觉。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以下是小编推荐的《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
好句摘抄:
你的问题是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
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