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
教学主题:课文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教材分析
口语“打电话”由四部分组成 :首先提出问题:“你打过电话吗?”“应该怎样打电话呢?”这不仅是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打电话”的经历,思考应该怎样打电话,也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3.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已有打电话的体验,但可能礼貌用语不够规范,不太会倾听,还不太会在听后做出恰当的评价。
4、教学目标
1、学会打电话的方法,说话内容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有礼貌。
2、初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评价任务:
1.借助“打电话”这首歌,让学生回忆打电话的情景。(达成目标一)
2.通过小组情景练习,模拟打电话等方式。(达成目标二)
3. 通过交流、表达、联系生活等积累语言。(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打电话
内容 清楚
语言 简洁、有礼貌
语气 得当
表情、动作 自然、大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2《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1
课程标准:
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把课文读懂,再明确学习的要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使学生学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评价设计:
1、 通过自主学习中问题1、2、3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合作探究中问题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拓展延伸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自学质疑)
《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1
课程标准:
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把课文读懂,再明确学习的要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使学生学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评价设计:
1、 通过自主学习中问题1、2、3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合作探究中问题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拓展延伸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自学质疑)
新标准英语Book11 Module 9 Unit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新标准英语》book11 module 9 unit 1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un building?
教学目标
(一 ) 知识目标 :
1四会单词及短语:the un building,important,inside,make peace,country,in the world.
2功能句型:
a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un building?yes ,please.
b the un wants to make peace in the world.
(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运用“want to”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回答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情感目标:通过对daming和simon对话的学习,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努力学好英语,为将来某一天到纽约去参观联合国大楼创造机会。
教学重点:询问某人是否想去某地。
教学难点:助动词“do”在“want to”疑问句中的用法。
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方式的操练来巩固“want to”在一般现在时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一) 听写句型:教师直接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听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所学过的两个功能句型:“do snakes love music?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 然后师生共同批改。
(二) 复习景点名称
教师问学生,以前学过哪些景点名称,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学生可能会说出“stonehenge,big ben,the ming tombs,the great wall…”中外名胜,为本课联合国大楼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导入新课
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完所学景点之后,教师说:以前我们了解了那么多有趣的地方,今天daming和simon将要带我们去一个新的地方.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联合国大楼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同时引出本课的标题:“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un building?”这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中.
《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把课文读懂,再明确学习的要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使学生学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评价设计:
1、 通过自主学习中问题1、2、3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合作探究中问题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拓展延伸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自学质疑)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