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选9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活动名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
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及诗句。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音乐、DVD、茱萸图片。
2.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活动过程 个性化的修改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
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通用12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设计特色】
1、“思”为主线,贯穿全诗教学;
2、以“思”促读,以读感“思”;
3、重拾传统节日,弘扬中国文化。
【课时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2、重点理解“独”、“异”、“倍”、“思”、“遥”等字;
3、体会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感受家庭的亲情;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板书好整首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许多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十首诗分别是:
依次出示:(能背诵的指名背诵。)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首诗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教学过程】
一、重阳/习俗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只有17岁,当时他正在京都长安求学。
2、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首“最有影响”的诗,读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声”。
3、这首诗加上题目,一共37个字,哪些字词你已经读明白了?(学生说明白后,请他上黑板用“△”标在读明白的字词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选14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九月九日了解多少?
二、读诗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小声的诵读这首诗注意把语句读通顺,生字要读准确。
(二)、强调“茱萸”
1、强调写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学们,读古代的诗,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的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四)、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思念)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
三、解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愁绪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诗句的含义自己练习说给同桌听。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诗
为了检验大家是否都读懂了,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独)那句话最能看出诗人的孤独? 为什么?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她的长诗《长安古意》中曾描述过那时的盛景(屏幕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通用12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选14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精选18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九月九日了解多少?
二、读诗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小声的诵读这首诗注意把语句读通顺,生字要读准确。
(二)、强调“茱萸”
1、强调写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学们,读古代的诗,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的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四)、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思念)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
三、解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愁绪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诗句的含义自己练习说给同桌听。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诗
为了检验大家是否都读懂了,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独)那句话最能看出诗人的孤独? 为什么?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她的长诗《长安古意》中曾描述过那时的盛景(屏幕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