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唐雎(    )  ②怫然(    )  ③休祲(    )

  ④缟素(    )  ⑤徒跣(    )  ⑥色挠(    )

  二、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不错意”

  [    ]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    ]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何至于此!”

  [    ]

  (1)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2)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2.唐雎不辱使命。(    )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

  4.长跪而谢之。(    )

  5.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6.岂直五百里哉。(    )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8.否,非若是也(    )

  四、辨析下列句子中“于”字的含义

  1.受地于先王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请广于君

  4.仓鹰击于殿上

  5.休祲降于天

  6.何至于此</pgn0193.txt/pgn>

  五、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查看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1

  一、总体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中考的胜利而夯实基础。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这样才能适应九年级的中考。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训练并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加强书写练习,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备战中考,力争尖子生分数人数的突破。对课外参考资料,教辅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对后进生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迎头赶上,对中间学生力争促进,向优等生看齐,靠近,对尖子生让他们更上层楼。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如果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根源,要让学生想学语文,爱学语文,能学好语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方法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进行。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查看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谈读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谈读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

  (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查看全文

草莓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3篇)

草莓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查看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6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