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音乐多情的黑土地教案
多情的黑土地之《阿里郎》与“二人转”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与学唱,了解朝鲜族的相关文化,并能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与韵味。二、通过欣赏二人转乐段,初步了解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及其发展变迁。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增进对我国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喜欢并愿意学习这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及地方音乐。
教学重点: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并了解二人转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阿里郎》第三、四句词与音的关系。
教具准备:vcd带1、2
教学过程:一、导入(2’)
(视频——伽倻琴)师:认识这种乐器吗?它是哪个民族的?
生:——
(视频——长鼓) 师:朝鲜族还有一种打击乐器也非常有名,它是?
生:长鼓
师:请听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二、欣赏(10’)
1.第一次欣赏(《阿里郎》视频)
师:知道“阿里郎”的意思吗?
生:——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2
5.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6.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
(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 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3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
2. 通过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感受大海的光彩和寓意于大海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
2. 歌曲《鼓浪屿之波》中的弱起节奏。
教材分析
1.《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之波》,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
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
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2.《西沙,可爱的家乡》
这首歌曲曲调活泼优美,热情地赞颂了西沙的美丽景色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为c大调,节奏较为自由而且稍有变化。
歌曲分为两大部分。前7小节为引子,曲调具有呼唤性。
第一部分:7─24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
第二部分:24─4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乐句连接紧凑,节奏由快到慢,尤其是40—43小节长达4小节的拖腔,更是将歌曲推向最高潮,更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音乐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2.欣赏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了解歌曲所表达的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简介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2)听录音或观看录像,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进行特点以及歌曲塑造的形象。
(3)教师教唱。学生可跟随录音或钢琴演唱乐谱,直到唱熟。
(4)填上歌词演唱,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2.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1)聆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毛泽东的生平事迹?他为什么受到战士们的尊重与爱戴?请学生结合历史说一说,教师补充。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
2.音乐活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游击队歌》,使学生初步掌握“组歌”的概念和“弱起节奏”的特点,让学生感受革命战争时期,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顽强抵抗的英雄形象以及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情感。
2.通过以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背景音乐朗诵歌词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体会七言律诗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感受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胸怀和气魄。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 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重难点指导
九年级的地理教案(精选2篇)
九年级的地理教案 篇1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