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案分析(精选3篇)
九年级历史《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案分析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掌 握
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阿基米德有哪些成就和品德值得称颂?人们为什么喜欢《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相互间又有哪些相同点呢?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唯物史观
《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是古代东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品,阿基米德是古代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是古代东西方建筑的典型代表。
人文素养
激发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 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课件温故知新:按照诞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回答下表有关内容——
九年级历史课教案优秀(精选2篇)
九年级历史课教案优秀 篇1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课《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本课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课程内容包括“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进一步认识地球,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对地球的平面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继而通过“使用地球仪”,熟悉并能运用地球仪的基本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征,锻炼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本单元的前三课已有学习,对于地球仪,学生也不陌生。致于对地球仪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尤其是对地球仪的功能及使用基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课程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的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一句话:知道地球仪的特点,要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基本常识,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 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比如:地轴、经线、纬线、经纬网、南北极、时差、地球上的五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分析(精选2篇)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分析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掌 握
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观察分析
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数字的发明有什么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唯物史观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人文素养
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41页“导入框”、42页《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和45页“自由阅读卡”,温故知新: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与“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请从这幅地图提取有效信息,说出:“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区?最远到达哪里?(“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在陆地上,另一条在海上。陆地上是由中国出发,向西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北非和欧洲;海上则是从中国出发经过西太平洋、印度洋到达地中海一带。)
2022九年级历史寒假作业答案(精选4篇)
2022九年级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应序号内)1.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先驱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北京 奥运会有一个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5 世纪末到16 世纪初,促使世界开始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的是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3.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他这样评价其法典的主要理由应是
a.法典是他亲自审定颁布的 b.法典是一部最为完整的法律文献
c.法典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 d.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4.有同学将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作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 b.都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
c.都对教会思想进行抨击 d.都首先产生于法国
5.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
c.都受到启蒙思想的直接影响 d.遭到外国武装干涉
6.“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是指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篇
教学反思一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019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反映的是
A.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B.西周的分封制
C.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D.印度的种姓制度
2.近年来,“圣诞节”等洋节日日益受到中国年轻人青睐。与“圣诞节”有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3.“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曾经风靡西方的名言,这句名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的觉醒
C.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D.海外探险与扩张
4.郑和与哥伦布是15世纪以来东西方著名的航海家。他们的远航活动
A.都以加强友好交往为目的 B.都途经非洲好望角
C.都有强盛的国家作后盾 D.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5.2019年4月29日英国女王出席威廉王子的盛大婚礼,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根据《权利法案》,下列对英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的象征 B.在英国人民心中仍有较高的威望
C.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 D.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6.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阐述“两个学说”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