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精选8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精选2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1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3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篇1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通用4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命题落点

1.能从原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粒子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3.能用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4.从典型实例出发,确认原子的真实存在,去探究粒子的性质等,

5.计算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题2 元素

命题落点

1.利用元素这一宏观概念,去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成分,

2.考查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命题时往往给出元素周期表或部分内容,要求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去推测一些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或发现一些规律。

4.通常给出常见物质名称、俗名、图形或其他信息,根据组成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来判断物质所属的类别。

课题3 离子

命题落点

1.利用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去判断粒子种类,

2.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判断或推测元素相关的化学性质,

3.能从离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命题落点

1.命题时常给出化合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2.给出物质的化学式,要能知道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3.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寻找物质间的内在规律,

4.通常考查根据指定要求,用化学符号表示粒子、粒子的个数,以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5.根据给出化学式去求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6.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主要考查。

查看全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课题1 空气

命题落点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考查从混合气体中除取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考查。

3.通过某地空气质量日报,考查该地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4.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考查。

课题2 氧气

命题落点

1.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考查。

2.对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

3.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考查。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