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通用6篇)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第5课、第6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以鸦片输入、禁烟运动为重点安排教材。输入鸦片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为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必然把矛头指向中国,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与日俱增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禁烟就成为势在必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的爱国壮举,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清朝嘉庆时国势衰落,政治腐败;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思想教育:①19世纪上半期,清朝江河日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处在上升阶段,对中国输入鸦片和侵略活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以启发学生对资本主义掠夺本质的认识。②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当作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③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反侵略的爱国行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志。
3.能力培养:①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鸦片输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②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输入和禁烟运动(精选13篇)
输入和禁烟运动 篇1
教学目标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通过了解封建的清王朝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政局动荡,危机四伏;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而进行的鸦片贸易是可耻的行径,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鸦片战争前夕,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的办法来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接引发了东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撞击。
地位分析:本单元(第5课——第9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20多年的历史。本节课如果严格从时间上来界定,所述事件均发生在1840年之前,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以既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精选10篇)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 篇1
教学目标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通过了解封建的清王朝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政局动荡,危机四伏;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而进行的鸦片贸易是可耻的行径,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鸦片战争前夕,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的办法来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接引发了东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撞击。
地位分析:本单元(第5课——第9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20多年的历史。本节课如果严格从时间上来界定,所述事件均发生在1840年之前,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以既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三)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三)
一、本课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本课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目录,说明从这一课至中国历史第四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其次,要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都包含哪几个社会阶段。再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第三册书讲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分。第三,告诉学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划分如下表:
第四,告诉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第五,第5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这两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一目,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嘉庆帝统治时清朝衰落的情况。1.政治腐败。这是本目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的历史。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已经腐败,贪污成风。历仕乾隆、嘉庆、道光的三朝元老曹振镛,谈做官的诀窍是“多磕头、少说话”。这正是当时官吏们的信条。别看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搜刮人民上却不甘落后。嘉庆时,洪亮吉揭露:“从州县到督抚,无不通同作弊”,故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央官僚贪污更惊人。乾隆宠臣和珅被嘉庆抄家,资财竟达一二千万两白银。嘉庆时,四川一个道员一次就给上司送礼珍珠三斗,蜀锦万匹。2.土地兼并严重。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地至“膏腴万顷”;和珅拥有土地80万亩,连他的两个家丁也仗势掠夺土地6万多亩。到嘉庆、道光时,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道光时,直隶总督琦善占地256万多亩。在地主阶级采用各种手段大肆兼并土地的情况下,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3.军备废弛,将士怠情。连守卫京师的“禁旅”,其军官都是吞饷肥私、花天酒地。武官夜间不回营房,外宿娼妓。1835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揭露京师八旗兵的情况说:“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4.白莲教起义。这也是本目的重点。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前后经历9年,活动地区遍及五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二)
教材分析
第5课、第6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以鸦片输入、禁烟运动为重点安排教材。输入鸦片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为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必然把矛头指向中国,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与日俱增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禁烟就成为势在必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的爱国壮举,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清朝嘉庆时国势衰落,政治腐败;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思想教育:①19世纪上半期,清朝江河日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处在上升阶段,对中国输入鸦片和侵略活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以启发学生对资本主义掠夺本质的认识。②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当作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③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反侵略的爱国行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志。
3.能力培养:①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鸦片输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②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三)
一、本课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本课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目录,说明从这一课至中国历史第四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其次,要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都包含哪几个社会阶段。再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第三册书讲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分。第三,告诉学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划分如下表:
第四,告诉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第五,第5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这两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一目,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嘉庆帝统治时清朝衰落的情况。1.政治腐败。这是本目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的历史。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已经腐败,贪污成风。历仕乾隆、嘉庆、道光的三朝元老曹振镛,谈做官的诀窍是“多磕头、少说话”。这正是当时官吏们的信条。别看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搜刮人民上却不甘落后。嘉庆时,洪亮吉揭露:“从州县到督抚,无不通同作弊”,故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央官僚贪污更惊人。乾隆宠臣和珅被嘉庆抄家,资财竟达一二千万两白银。嘉庆时,四川一个道员一次就给上司送礼珍珠三斗,蜀锦万匹。2.土地兼并严重。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地至“膏腴万顷”;和珅拥有土地80万亩,连他的两个家丁也仗势掠夺土地6万多亩。到嘉庆、道光时,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道光时,直隶总督琦善占地256万多亩。在地主阶级采用各种手段大肆兼并土地的情况下,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3.军备废弛,将士怠情。连守卫京师的“禁旅”,其军官都是吞饷肥私、花天酒地。武官夜间不回营房,外宿娼妓。1835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揭露京师八旗兵的情况说:“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4.白莲教起义。这也是本目的重点。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前后经历9年,活动地区遍及五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