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5

有关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有关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发现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弦,就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更羸通过细致的观察后早已了解到,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整篇课文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和教育性。在参与集体评课后,我内心有了很多体会,并对本课进行不同角度的反思。

  基于本课文体形式——寓言的独特性,因此我在课程伊始带领学生回顾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寓言这种借助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的理解,并为结尾处点明寓意埋下伏笔。在简单复习本课生字词后,开始了对正文的学习。

  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句话,让学生在集体朗读后说说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能够凭借个人思考分别找到“古时候魏国”、“有名”、“射箭能手”等词,因此我便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而让学生在通读课文过程中,完成填空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大意概括出来了。但为了锻炼学生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这里如果请更多同学依次提高难度,最后试着不依赖填空,自己复述课文,会更有助于全体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这篇课文内容本身难度并不高,但由于涉及到许多更羸与魏王的对话,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者教学目标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一步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课文二至四段时,我先请同学分魏王、更羸、旁白三个角色朗读,并给出阅读提示:思考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魏王是什么反应?也许是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我原本借助分角色朗读活跃上课气氛的想法却没有收到适当的效果,学生们无法轻易读出魏王语言中的怀疑、更羸的胸有成竹和谦虚,反而由于朗读课文时的不熟练导致思维产生了不连贯性。因此我让同学在更羸说的句子中找到“只要……就”这组关联词,请不同学生多次朗读,最后顺利体会到更羸自信的语气和性格特点。同样在学习六、七两段时,基于之前的学习和铺垫,学生们对两个人物已有所了解,所以就不难在朗读中体会到魏王吃惊、赞叹的语气变化,全班男女生的分角色齐读也就自然地将课堂氛围推至高潮。

查看全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都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必须至少得有一桶水。牢记着这句话,对《惊弓之鸟》这篇讲述古时候的故事的课文,我不敢大意。因为对历史一向不感兴趣,所以为上好课事先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更羸的情况,也了解了故事背景。前面很顺利,从熟悉的成语说起,引出课题,引出更羸。读课文,请生介绍对更羸的了解。

  很自然地引到课文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学生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我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有名知道很多人都知道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古时候这个词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这时候,朱袁丁同学心急地叫出来:“我知道,是发生在三国时期。”我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兴奋地说:“我看过《上下五千年》,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魏国。”我首先表扬了他丰富的课外知识,然后告诉学生故事是发生在比三国还要更早的战国时期。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正在我为自己提前作好这方面的准备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任洋洋同学发问了:“老师,战国离现在多少年了啊?”我一愣,脑子飞转,战国在公元前400多年到公元前221年,于是我说:“战国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到200多年,现在已经是公元20__年了,所以至少有2200多年了。”“啊!”同学们惊叹。

  我正准备讲下去,小洪又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老师,更羸射下惊弓之鸟这件事到现在有几年了呀?”我一下愕然,我真不知道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也没想到学生居然会问得这么细。其他学生也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多么想知道,尽管他们听过可能马上就会忘掉,但是至少他们会觉得老师很厉害,可惜的是,他们的老师并不能令他们满意,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们:“说实话,他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也没查到过发生这件事的具体年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找找看,知道了就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好……”学生有气无力地应着,刚才的兴奋劲全跑光了,显然我的表现让他们很失望。几个善解人意的女同学替我说话了:“也许没有一本书上会写到具体日子,不然老师也不会找不到了。”大家这才打起精神继续上课……课上完了,大家也没再提起这件事,显然这些天真的孩子已经忘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却为学生和自己留下的遗憾而耿耿于怀。一个老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识,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彰显独特的教学魅力,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深深惭愧中!

查看全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查看全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 篇1

  今天实习生邹玖菊执教了第三单元《惊弓之鸟》一课,教态大方,教学过程流畅,学生配合默契,能较机智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评价有针对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指导书写,详细有效

  本课的生字不仅多,而且笔画多,邹老师能够让学生结合字形、字音方面谈发现,提醒大家注意的关键笔画,学生都观察的很细致,说得很具体,为写好这些字埋下了伏笔。在教师范写环节,运用了学生范写,谈评价,培养了学生认真看的习惯。

  二、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邹老师以“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抓住第九段,进一步引导分析更羸说的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式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简洁的板书,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分角色朗读,以读悟情

  本节课的教学也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特别在学习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时,邹老师紧紧抓住魏王的语气,由不信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男女生分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清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查看全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最近,我与学生一齐研讨课文《惊弓之鸟》时,有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大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的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同学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就应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我们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之后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惶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以前因为某次考试不理想,受到家长的批评,此刻一听说考试就害怕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潜力;这是本课教参书上并未涉及到的资料。我带头为他的`见解鼓掌。

  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明明明白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学生独辟蹊径,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孩子们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资料也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法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各抒已见,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似乎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当然,让学生各抒已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后,也会选取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查看全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

  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老师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晰,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感悟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培养。

  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可分成三块: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