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教案(精选14篇)
《井底之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
教法:
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
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
(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
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井底之蛙》教案(精选17篇)
《井底之蛙》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2.认识本课识字表中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故事用来讽刺那些自大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角色情感。
3.认识、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寓意,懂得不能骄傲、自大,要谦虚。
2.词语的理解。(瞠目结舌、十年九涝……)
四、教学准备
课件:寓言的图片;重点词语;涝、旱的图片;重点段落。
导课:
1.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游戏吧!
出示课件:(图片)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2.听过这个故事吗?谁来帮大家回顾一下?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过渡:就是这只小青蛙,跃出井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它的思想就改变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只井底之蛙。(板书:井底之蛙)
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
欲知详情,请读课文,你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位一起读,总之,要把字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
(1)生字读准了吗?同位互相练练。
(2)哪对同桌想读第一行?……
3.理解生词。
“涝”与“旱”,反义词,出示图片。
(瞠目结舌)学生解决。
4.轮读课文。
词语都理解了吗?谁愿意为大家读课文?指名。朗读评价。
我对《井底之蛙》这一课的理解(精选17篇)
我对《井底之蛙》这一课的理解 篇1
明天就要给学生们上《井底之蛙》这一课了,我不仅又拿出课本和教学用书,再想一想如何上这一课。
教学用书对课文的分析是这样的:课文讲的是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盲目自大的人。
我读了许多遍课文,认真思考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却没有体会到青蛙的“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安于现状”,也没有感觉到青蛙的渺小。我真不知该怎样给学生讲这一课。
我是这样理解课文的。青蛙独自在一个小角落里生活,它却能从这么简陋的条件,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找到乐趣,这是多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呀!特别是当我读到 “我独占一口水井,跨井栏、倚井栏的乐趣,算是到了极点,你何不进来跟我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的时候,就好像看到小青蛙悠然自得幸福的样子。多么让人羡慕呀。再看看现在的一些孩子,在父母,爷爷奶奶的精心护理下,他们却感到一百个不满意,一千个不顺心,一万个不幸福。这些孩子是不是该学学青蛙是体会生活的方法呢?你看文中的鳖要下井去看看时左腿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已经被绊住了,多么像长在温室里的小花呀。如果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应该有青蛙这种心理。当我读到鳖讲起大海的景观“夏禺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没因缺雨而降低。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而或进或退,这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吧。”大海这样安全稳定的环境在我们人类社会存在吗?纵观社会它的变化多大呀。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变化的社会中,我们怎么能教育他们去过那梦中的生活?他们也许不能遇到“十年九涝”、“八年七旱”,但是挫折和困难他们却是经常遇到,那我们又该教育他们怎样去对待呢?课文最后说“浅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我认为青蛙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依然过的这样幸福,他应该是伟大的。
井底之蛙(精选12篇)
井底之蛙 篇1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课题]
井底之蛙
[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板书]
“井底”、“大海”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篇1
一、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四年三班有70名学生,其中男生32人,女生38人。他们是第一批实行课程改革的孩子,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问题能力等方面较普通班有着明显的优势。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敢想、敢说,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坚持已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养成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理解词语的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学生很少出现错别字。
二、教学目标与设想
目标:
1.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呢?
2.对照课文读一读古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其内涵。
设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争通过学生的读、思、辩等活动,读懂课文内容,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为我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见解,敢说、敢想,我在这节课上,还将进一步引领他们发挥这些优势,鼓励他们大胆争辩,并在各持己见的争论中明确这则寓言所阐明的道理。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与作者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合拍。
三、教学重点
读懂寓言故事,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教学难点
读文感悟,揭示寓意的过程。
五、教学教程
(一)故事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请同学们认真听。(师生动地讲述参考资料中《井底之蛙》的故事。)
《井底之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3篇)
《井底之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
一、倾听,感受井蛙初步成长;浏览,寻找井蛙浅浅快乐。
师:昨天我给同学们聊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首先听我再讲一讲这只青蛙的故事好吗?
师讲故事:青蛙在水井里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小鸟飞来了,……他决定不再老呆在井底,得出去看看。青蛙费了很大的劲终于下定决心,跳出了井口,果然他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他感觉自己很幸福,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很久没有人再说他是一只井底之蛙了,他高兴地和一切经过这里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觉得自己的日子很充实也很愉快。青蛙都有哪些快乐呢?
师:今天咱们接着学习《井底之蛙》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找一找青蛙的快乐。
(生寻找青蛙描述自己快乐的语句)
师:找到了吗?青蛙一共对来自东海的鳖说了几句话?(生说有6句)青蛙说了6句,是吗?咱们来看看第一句在哪儿?
生(齐读第一句):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
师:第一句,有没有具体讲青蛙的快乐呢?
生:没有。
师:那么青蛙的快乐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注意每个句子的开头。
(学生找到“高兴时……”、“疲倦了……”)
师:接下来——
生:跳进井水中。
师:“高兴时”、“疲倦了”,“跳进井水中”(一边说一边掰手指)能不能把这五个字改成三个字?
生:跳进井。
师:是跳进水还是跳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