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理解·诵读──我教《学弈》(精选13篇)
朗读·理解·诵读──我教《学弈》 篇1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文章不仅思想内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让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怎样处理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即怎样处理“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呢?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反复朗读,读通全文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试着朗读课文,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一个个摇头晃脑,叽哩呱啦,读得十分起劲,都想成为“天才”。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请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课文,几个学生竟然读得很流利,只有几处断句欠准确,我对学生大加赞赏。接着自己把课文范读一遍,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朗读上的区别,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顿要得当。学生得到启示后,再反复练习朗读,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集体读等。通过练习,全班学生基本上能够熟读课文。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通用14篇)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篇1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诵读体验 教给方法 自译古文——《学弈》教案(通用15篇)
诵读体验 教给方法 自译古文——《学弈》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出示文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
(请同学们自渎这些警句,再把你的理解讲一讲。)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有些字的音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什么叫“学弈”?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出示画面)
㈡看图感知
1、整体感知插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吗?
2、部份观察插图
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
㈢初读课文
师: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
1、学生各自读(请大胆地读,大声地读)
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顿比较多。)
㈣再读课文
1、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老师试读一遍给你们看(听),待会你们也试一试。
诵读欣赏(精选15篇)
诵读欣赏 篇1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织全班交流指名朗读,正音。交流大意,探讨疑问。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记下疑问。 互读、释疑二品读1.出示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两首诗各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感情?(3)诗歌的章法有何特色? 2.组织交流。3.组织朗读比赛: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朗读品味三诵读结合章法特点,找出每一章节的异同,反复诵读诗歌。诵读
诵读欣赏 篇2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好的意境。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学会在质疑中领会文章的精髓。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世间,一草一物皆言情,悬崖上的青松告诉我们什么是坚韧挺拔,飘飞的落叶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私奉献,哪怕是一缸红莲,也能向我们昭示生活的哲理。听教师讲述,进入文笔精华。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问题设计:文章借对莲的描述,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2请学生酝酿后明确:歌颂母爱的伟大。思考后明确三、在质疑中学习课文教学步骤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通用3篇)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篇1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学计划共2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去过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过哪些寺院,(学生回答)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描写寺院的古诗,想想看学习了哪些在关寺院的古诗(学生回答)有哪些感受呢?(生答)。今天再学习一首描写寺院的古诗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投影)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2.自由朗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3.配乐竞读学生评议,教师点结4.师生品读(1).品读意境:(投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讨论明确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通用17篇)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篇1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