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精选2篇)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2.能力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ω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三、教学建议1  教材处理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5)栏目处理意见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3         学习资源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查看全文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2.能力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ω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三、教学建议1  教材处理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5)栏目处理意见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3         学习资源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查看全文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课题

向心加速度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1.教材在学生的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向心加速度能够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教材把向心加速度安排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知识之后,使学生对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教材从了解运动的规律过渡到了解力跟运动关系的规律;把向心加速度放在向心力之前,从运动学的角度来学习向心加速度。

4.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态度”,让一切论述都合乎逻辑,改变了过去从向心力推导向心加速度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实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安排。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会作矢量图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4.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5.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6.知道公式ɑ=υ2/r=ω2r 的意义。

7.会应用向心加速度定量分析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查看全文

人教第九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精选2篇)

人教第九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篇1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初步认识提高阅读速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

  教学难点 :

  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准备:

  自读例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题目,初读例话。

  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明白阅读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

  2.默读第二自然段,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两点要求。

  3.默读第三自然段,明白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三、讨论:

  例话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了哪些要求?

  四、小结

  要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的速度,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做到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反馈:

人教第九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篇2

  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为什么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2.怎样才能做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

  3.在今后的阅读中加强训练,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例话,了解为什么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怎样才能做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

  (书报杂志多,需要懂得的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多,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得到急需的知识、信息,就必须学会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

  要做到阅读有一定速度且读后有新收获,一要看得快,由一字一句地读,变为一句、一行地读,一目几行地读;二要想得快,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时归纳、概括文字说的是什么。)

查看全文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再一次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重点

  1、再次体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

  2、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数据的图像处理。

  【教学难点

  1、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

  2、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师生、生生讨论互动的方法。

  【教具准备

  长木板(侧面分别钉上两个钉子 )、小车、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复写纸、电源和导线)、橡皮筋若干条、直尺、计算机(装有excel软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节设计实验方案,第二节做实验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提问: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定量研究了哪几种能量?它们都是怎样得出表达式的?它们与对应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师:对于势能的讨论我们先告一段落,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动能,要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它满足的规律。

查看全文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