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
2、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三、重点和重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六、课前准备: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 单元引言简析: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
(三) 学习新课
一、智者学派
1、 智者学派:
(1)产生时间:(2)代表人物:(3)主要观点(4)意义(5)明显局限
二、苏格拉底
1、人物:苏格拉底
2、主要观点:“美德即是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美德来源与教育”(知德合一)
3、 意义:
探究:苏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应具备什么必要的素质?。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一、 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体会《七子之歌――中国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 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 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 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 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七子之歌――中国台湾》。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通用17篇)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篇1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用网络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授课人:赵娅巍
授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丽景色,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中重点语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图片,录像等资料辅助学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内容首先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新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尽管一望无际,但是草原没有污染,向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因为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所以在作者看来,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长句子中,小丘舒缓柔美,没有棱角,作者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云彩的边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动物人格化了,在他看来,动物的静立不动,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明写“骏马和大牛”,实写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这个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贴切自然。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使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九年级上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学设计(精选2篇)
九年级上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世界古代文化在科技、文化、戏剧、建筑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本课知识,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教学难点:掌握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策略
1.“预习导案—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小结提升—即时巩固”的教学法。
2.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探究学习,在动手、动口的过程中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预习导案
知识点一:杰出的科学家
1.“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不要动我的圆!”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哪里人?做出了哪些贡献?
2.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谁?
知识点二:文学与戏剧
1.本课在文学与戏剧方面介绍了哪几部名著?它们各属于哪个古代文明?
2.你能说出下列著作各自记载了哪些生动的外国故事吗?
3.你知道哪几位古代希腊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呢?(可自主搜集资料。)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通用15篇)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篇1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用网络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授课人:赵娅巍
授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丽景色,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中重点语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图片,录像等资料辅助学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内容首先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新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尽管一望无际,但是草原没有污染,向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因为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所以在作者看来,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长句子中,小丘舒缓柔美,没有棱角,作者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云彩的边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动物人格化了,在他看来,动物的静立不动,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明写“骏马和大牛”,实写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这个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贴切自然。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使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走进青春 成长不烦恼》教学设计
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走进青春 成长不烦恼》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走进青春 成长不烦恼
背景介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陆续都将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学生的身体发育加速,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学生往往会因知识的缺乏、心理的羞怯、同学的说三道四等因素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和困惑,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和困惑不能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迷茫的心理,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因此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选自《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中的“走进青春 成长不烦恼”。)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相关常识,从容面对青春期的变化,帮助学生消除因身体发育成熟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力求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flash动画】:播放动画片《快乐星球》的插曲——flash动画《小小少年》
【提问】:1、在刚才的动画中,小小少年说太烦,他们烦什么呢?
2、同学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播放动画创设教学情境,动画中的小小少年很烦恼: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生活单调乏味,创设的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从动画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下子就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理念。)
【师导】升入初中后,同学们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变化,烦恼也随之多起来,那么同学们能够说说你们都有哪些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