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精选15篇)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 篇1
一,教材说明: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重点设想:
本课所介绍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他们很容易接近文本,没必要再详细分析,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中所出现的几种物体的关系上,理清文章脉络,再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用了些什么方法来介绍,课内做这些工作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应留给学生课余去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开拓课外知识,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课堂上.
三,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安排学生查找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过程及发展过程等有关资料.
2,第一课时带学生上电脑室,从感性上加深对多媒体的了解,并继续查找有关资料,或学生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材料,在网上相互交流各自所得.
3,第二课时回到课堂,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弄明白文章中分别介绍了哪些事物,他们都有些什么联系.
(1)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关键名字.(计算机,电脑,媒体,多媒体)
(2)让学生弄明白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简图理解:(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图)
媒体 多媒体
电子计算机 电脑
(3)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说明方法:
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读,讨论,理解作者是举例人脑和人体器官之间的关系,来向我们介绍多媒体和电脑之间的关系,这是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方法在小学只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就行,不再详细说明)
四,布置作业: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精选14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课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课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课文的认识。
《草原的早晨》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精选14篇)
《草原的早晨》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得来的;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
所以,《草原的早晨》一课的生字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将学生排成马蹄形座位,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我给每小组分发作业纸。提出要求:1、在自由默读课文中,找出本课所学的生字,以及有生字组成的词语。2、每小组选出书写好的同学将生字、词语工整的写在老师分发的作业纸上。3、然后各小组进行评比,将好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进行展览。4、各小组反复拼读学习生字、分析生字的偏旁、结构。
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读课文中自己找,再小组比赛,大大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而我在教学中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没有去扮演我讲你听、我呼你应,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时刻关注和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最后,我发动大家对孩子们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好的给予表扬,不足的、难的加以强调,板演指导。课后孩子们太高兴了,因为他们当了课堂的小主人。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所以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雨点》教学设计思路(通用14篇)
《雨点》教学设计思路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7
《雨点》教学设计思路
识字教学,已以成为我们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生字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大环节,每课为此专门耗时少则七八分,多则十几分,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是,如果不单独安排教学生识记字词这一环节,结合课文教学,那又会影响到全篇教材连贯地理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冲淡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活动。由此,我想能不能将阅读与识字有效的结合?在思考中,我找到了教学二者的相融点——多读。众所周知,阅读教学需要多读,在一次次有层次的不断深入的读中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读中初步感知字形字音,在读中逐步巩固加深记忆同时理解字意。那么,如何在阅读中不留痕迹地进行识字教学,既能带学生在投入的读中感悟文情,又能在反复的读中有效识字呢。
我就《雨点》一课做了探讨。《雨点》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儿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雨点在不同地方不同形态,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第二课时教学难点是用简笔画、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并联系“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培养语感。
《火烧云》教学设计思路(精选14篇)
《火烧云》教学设计思路 篇1
自主交流 感受自然之美 交流文本 享受文字之美---《火烧云》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是任何教师的分析都代替不了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此,谈一下《火烧云》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来体现“美”,通过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动感色彩的想象,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觉感受,使他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喜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从而深化主题。
二、选择的内容
1、在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共定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
自主感悟 抓住文眼 想象景色美
课文的1-2节抓住一个“奇”字,感受情景美;第3小节突出一个“多”字,领略火烧云的色彩美;4-7小节从“快”字入手,体味形态美。整篇文章围绕 “变”字,向我们描述了火烧云静态的美以及动态的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去感受文字,想象景色的美。
《小池》教学设计思路(通用17篇)
《小池》教学设计思路 篇1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插图,明白大意即可。在学生提出疑问的地方,如“尖尖角”、“泉眼”、“晴柔”等字词,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指点迷津。在节奏轻快的古筝乐曲中,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色,让学生领略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
三、多认少写,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与生字直接对话,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进行扩词、说话练习,增加词汇量,拓宽思路。留出5~8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教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并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