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怎么写

时间:2025-04-05

物理教案-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2篇)

物理教案-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篇1

  《光的折射》说课稿与教案

  ————终南中学  胡科鹏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 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查看全文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精选17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i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例如:长江全长6397千米,黄河全长5464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

  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

  (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

  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查看全文

《百合花开》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精选12篇)

《百合花开》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百合花执着、自信、坚强的形象。

  2、学习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花形象的写作手法。

  3、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花形象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节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有同学今天已经给老师和妈妈送花了,有康乃馨,也有百合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株美丽的百合花。(板书课题:百合花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百合花开)

  二、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文中的百合遇到哪些挫折?

  (2)它是如何面对的?

  (3)结果怎样?

  明确:(1)自然环境的恶劣:“偏僻遥远的山谷”,“数千尺的断崖”;

  自身外貌的丑陋:“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杂草、蜂蝶鸟雀的嘲笑和讥讽:“是一株草”,“纵然开出美丽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

  (2)百合依然努力地开花。从“百合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感受百合的努力。

  (3)在杂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聚内心的能量”,终于开花了,最终形成了“百合谷地”。

  三、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3————11段。感受百合开花的过程怎样?明确:辛苦,不容易,充满挫折。

  提问:既然这么辛苦,百合花为什么还要努力地开花呢?

  (重点分析:杂草,蜂蝶鸟雀与百合的对话;排比句式的作用;“泪滴”的内涵等。)

查看全文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7篇)

《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认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查看全文

《小闹钟》教学设计之二(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案)(精选12篇)

《小闹钟》教学设计之二(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接受和发现是两种基本学习方式,用接受方式获得的知识,通过适当的练习后,也能转变成个人智慧,它与个人通过发现获得的知识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是通过发现不但获得学科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另一种知识——内隐知识,(如经验及大部分技能等)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认识生字,学习课文,通过讨论体会时间的重要,用多种方法记字,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 会写生字8个。

  2 识字15个,认识多音字“行”。

  3 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4 通过讨论,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是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时间的诗歌。

  2 和家长一起说一说,测一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

  3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课件钟表滴答声)

  (学生回答。)

  小闹钟有什么用?你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歌?

  (学生回答。背诵诗歌《长歌行》,语文天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小闹钟想找个朋友丁丁把它找朋友的经过写成了日记,题目是(出示课题)《小闹钟》。

  二、随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