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作用

时间:2025-04-05

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查看全文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查看全文

吸收作用――用“灌根”法给相思树治病(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由学生亲自探究,得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概述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4.吸收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3.吸收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提前准备〗

  1.提前两周准备用于演示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
  2.提前两周撒种一小块小白菜;
  3.提前一周在培养皿里培养小麦根毛,作为“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
  4.准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组实验材料:马铃薯、刀片、20%食盐水、天平(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
  5.准备一张正常和缺乏氮、磷、钾的大豆植株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方法〗

  以探究教学法为主,实物投影,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这一周天天给小白菜浇水、施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师:“我们浇水、施肥时,小白菜基本上是由根部吸收水和肥的。也就是说植物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那么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呢?

查看全文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用什么方法来表示?然后由问题引出建立模型的思想,(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在教学中,我运用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符号,让学生积极举例、设计制作标志符号来丰富体验。总体说来,本
查看全文

《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查看全文

《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每次实验前都发愁实验的组织工作,顺利地组织完四个班的《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后,我不禁松了口气。这次实验中,我感触最深的到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实验结束后学生值日时发生的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二班是上午第2节课,紧接着是课间操,时间比较长,我就留了三名学生做值日,其中有两名学生可以用“埋头苦干”来形容,而相比之下,另一名就逊色了许多,看着他直着腰扫地的样子,我实在忍不住说了他:“瞧你懒的,你哪有个干活样儿,谁直着腰扫地。”他还是那样,我不禁又说他好几遍。最后,他小声说:“说我懒,你来干呀。”我愕然……

  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这位同学可能平时很少干活,他已经尽力在干,而我却说他干的不好。如果我换一种方式,结果会如何呢。于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做法。等到三班值日时,我特意留了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这一次,我采取表扬的方式,谁干的好就表扬。结果大家争先恐后,扫地、拖地、擦桌子、刷试管,很快就把实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参观仪器室里的标本。这些同学付出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愉快的心情。通过参观,他们也收获了许多,个个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记得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的确如此,我们成年人也需要被赏识,从最高官员到平民百姓,当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肯定时,工作的热情就会与日俱增。就如在排球比赛中,当传出好球时,队友之间就会相互击掌,表示喜悦和赞赏。而正是这个动作,大大鼓舞了队友,双方的配合也将更好。成人既如此,何况孩子。孩子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