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照镜子》学案(精选14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照镜子》学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成像和反光的作用。
2、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3、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科学知识:
1、知道镜子具有成像作用。
2、知道镜子具有反光作用。
3、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
4、知道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重点:研究镜子的成像和反光作用。
三、教学难点: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四、教学准备:万花筒、潜望镜、镜子、各种物体、制作潜望镜材料,不锈钢汤匙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谈话:每天早晨起来,同学们都会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自己的仪容,你们知道吗,其实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也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平面镜,知道镜子能成像
1、提问:在平时照镜子时,你们有哪些发现?
2、学生交流。(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师可在黑板上画简图。
3、对学生提到的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
4、汇报,小结镜子能成像的结论。
5、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玩法?(看书 p20的提示)
6、玩镜子: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7、汇报发现,并做记录。
(三)、玩镜子,知道镜子能反光
1、谈话:室外的阳光要比室内的阳光灿烂得多,你们有办法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学案(精选1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学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模型。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
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通过连接电路,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四、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各种电工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池,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师:电池能够提供什么?
(二)、新授:
1、认识简单电路元件:
(1) 除了同学们自备的电池,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盒子,里面有:
电池盒——上面有 + 、- 符号,表示“正极、负极”,导线——用来传输电能,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简图,灯座——用于插放小灯泡 。
2、连接电路:
(1)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做?
(2)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
(3)指名展示学生的想法。
3、分析连接后的情况:
(1)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
(2)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
(3)电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传输的?
(4)说明电流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负极。
(5)用手指沿着电流的方向“走几趟”体会一下,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板书:回路 )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设计(精选2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设计 篇1
第5课:光与热
备 课 人:贾
备课时间:.9.25
教学时间:.9.26
备课类型:详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通用3篇)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篇1
第三单元 热能考察之旅
单元目标:
1、热能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这次地球上热能的考察任务。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2、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及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4、会做热传导的试验。知道热能在物体间传递的方向。
5、能以折线图的方式建立模型,表达热传递方向的规律。
1 寻找热能
一、学习目标:
1.识别什么是热能。通过学习交流,知道热能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知识与同伴共享。
3.能把掌握的热能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重点难点:识别什么是热能,以及热能与人类的关系。利用热能知识服务人三、教法学法:搜集整理资料、观察、思考、讨论、倾听、探究、合作与交流。 。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铁丝、食谱卡。
五、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来自外星系的小科学家友友。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地球上的热能。你们能协助我考察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资料,认识热能。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热能知识或课前查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