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我们学过长度、面积、重量等。谁说说测量长度用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有哪些、面积呢,哪有没有同学知道度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查看全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精选21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学具准备: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

  读课题,想想今天我们可能会学习哪些数学知识?

  (角的度量单位、工具,怎么度量等等)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

  ①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小角拼的时候易活动)

  ③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

  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

查看全文

角的度量课堂教学设计(精选2篇)

角的度量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形的结合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量角器的使用。

  学具、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你玩过滑梯吗?来,我们自己做一个滑梯的小游戏: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来,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样把盒子倾斜起来,把橡皮放在上边,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喜欢什么样(角度)的滑梯?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活动一:让学生比较一下∠a和∠b,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角。可能出现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来量

  (3)描出一个角,将描的角移动后来比较。

  (4)用活动角来比较。

  (5)用小角来量。

  (6)用量角器来量。

  学生探索活动时,主要引导学生用小角来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让学生把所用的小角对折后再来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说明谁大谁小呢?

  此时讲解: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重量有重量单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单位?

  活动二:尝试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吗?(看谁是优秀的解说员活动)看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看书,与小组成员交流,从量角器上面的字开始介绍,把量角器的特点介绍出来。

查看全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教材第26~28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认识内刻度线、外刻度线、0刻度线和中心点。知道角的计数单位“度”及相关知识。

  2、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四、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五、过程:

  (一)导入

  教师:昨天我们根据角的边张开的大小认识了几种角,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说后,请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大家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角,问同学:∠a和∠b谁大谁小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a和∠b究竟谁大呢?那大多少呢?大一点?这一点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相信学过这节课后,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引出量角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查看全文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难点是:

  抽象小数的意义。

  知识教学点是: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能力训练点是: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课件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查看全文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关键: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班来了许多客人,你能对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吗?(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很好,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幻灯片1前置作业

  2、研究分类标准

  ①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给三角形分类?你们组想怎样分

  ②师: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组1: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组2: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㈡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来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