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羊毛》教案(通用14篇)
《剪羊毛》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串铃、圆弧板演奏| * — * — | * * * — |的节奏型。
2.能根据指挥的手势演奏乐器。
3.爱护乐器,学会轻拿轻放。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串铃和圆弧板各一半、小图谱。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打招呼”。(运用节奏型| * — * — |或| * * * * | )
师:“孩子们,我是······。我们边拍手边打招呼吧。”
二、学习打击乐《剪羊毛》
1.幼儿欣赏音乐。
师:“听了这一首乐曲,你的感觉如何?想到了什么?他叫《剪羊毛》听到剪刀剪的声音了吗?在听一遍。”
2.再次欣赏音乐。
出示小图谱,尝试用手拍出| * — * — | * * * — |的节奏型。
——比较前、后节奏的快慢。
3.教师出示图谱,并介绍图谱。
师:“这是什么?会发出什么声音?”。
4.阅读图谱,并加入动作。
5.幼儿听音乐做动作
6.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
——要求幼儿轻轻地把乐器放在腿上。
——学习看指挥。
6、轻轻有序地在音乐声中把打击乐器放到指定的地方。
三、游戏“打招呼” (运用| * * * — |节奏)
师:“今天的活动快结束了,我们边拍手边说再见吧!”
附图谱:
∨ ∨ ∨ ∨ ∨ ∨
剪羊毛儿歌教案(精选3篇)
剪羊毛儿歌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剪羊毛》,并为歌曲编创伴奏、伴舞进行表演。
二、歌曲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意趣。
歌曲为 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 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 | × ○ | "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跃,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2"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四乐句,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的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2、学会歌曲并用愉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3、编创伴奏、伴舞进行表演。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用愉快、活泼声音演唱。
难点:能够用所学的节奏型及表演动作为歌曲编创伴奏、伴舞。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道具
剪羊毛(精选12篇)
剪羊毛 篇1
课题:剪羊毛 教具:钢琴、录音机、课件、纸、剪刀等
教学目标 :
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
知识目标:通过节奏排列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兴趣和初步的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区别节奏 和 的不同感觉。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的第一段。
教学难点 :
1、歌曲中 节奏的演唱。
2、节奏自由组合的练习。
3、1——1八度的教唱。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节奏型练习:
1、导入
A、(点击课件)小朋友,这是什么?(……)(剪刀)
B、小常识介绍:哦,这是一把漂亮的剪刀,想知道世界上第一把剪刀是哪个国家的人们发明的吗?(……)老师告诉你,是埃及人发明创造了剪刀。
2、念念、拍拍
A、你能念剪刀这个词儿吗?
B、(点击出示)
你能按这些节奏念念剪刀和小剪刀这些词儿吗?谁来念?
C、比较 和 (点击)
这里相同节奏重复出现,先听老师念一念,这两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第一组比较平淡,第二组活泼、跳跃)一起来念
3、剪纸游戏
(1)导入 :小朋友真聪明,很会就学会了这些节奏,老师还想考考你,剪刀有哪些用途呢?(剪手指甲、剪纸、剪羊毛(埃及人发明创造第一把剪刀就是用来剪羊毛的)等等)
(2)剪纸游戏
A、游戏前引入:剪刀可以用来剪纸,你会吗?在音乐声中,我们要来做剪纸游戏,让小朋友积极动脑,剪出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图形,音乐停,剪刀停,红、黄、蓝、绿四个小队比一比,看哪个队的小朋友剪的节奏最动听。剪的时候,小朋友要注
剪羊毛(通用13篇)
剪羊毛 篇1
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2、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打击乐器若干、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听音乐进教室1、播放复习上节课乐曲,学生自编动作表现音乐(进教室)。2、组织教学 同学们,在欢乐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个美丽的大牧场,看看牧场里有什么?3、发声练习(1)用多媒体画面,出现大牧场,再走出几只小羊。 师问:同学们,牧场里走来了什么动物?生答:是小羊来了。师启发:小羊看到青青的小草,美丽的小花,高兴地唱了起来,听,他们是怎么唱的?(2)师范唱一遍练习曲 (可以请学生边听边打节奏)(3)学生进行发声练习。1=C 至1=E (略) 二、音乐小练习1、听辩旋律——分辨附点节奏特点(1)教师播放两段多媒体,画面走出来一位小男孩。又跑来一匹大马。点击栅栏,屏幕出现两条旋律:(略)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听,那一条旋律是表现小男孩走出来的,哪一条是表现大马跑过来的?(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旋律,引导学生仔细听辨,讨论后回答。学生答:第一条是表现小男孩走过来的, 第二条是表现大马跑过来的。 进一步讨论:第二条旋律采用的是附点节奏,给人以欢乐的跳跃感。(3)带领学生击拍并演唱旋律2、节奏练习—拍击并掌握附点节奏(1)出示节奏(略) 启发学生找出节奏容易拍错的地方。(2)学生讨论并拍击练习(3)启发创编动作表休止附的空拍(拍肩,摊手,捻指)(4)指导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以多种形式进行节奏练习。(拍击节奏,竖笛吹奏,模唱旋律,捻指) 教学思路:教学中将节奏练习与音乐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难重点——附点节奏,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练习,又充分发挥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促使学生在听中做,在做中听,为学唱歌曲做了有利的铺垫。 三、讲授新课1、播放画面,听歌曲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情绪。2、再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如: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歌曲背景、民族特点等,分层次,分步骤回答。3、再播放画面,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歌曲创作背景。4、教师范唱一遍(要求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两个)5、学唱第一段(1)先用“LU”模唱(2)按节奏读歌词,重点解决第四句。(请学生试着划出旋律的走向,如阶梯状)(略)(3)学生轻唱歌词6、学唱第二段(1)师范唱乐段,引导学生听辩哪一个乐句是第一乐段中的变化重复。(三、四乐句)(2)带领学生唱一二乐句。(3)完整唱词。7、学生完整演唱歌曲。(1)师启发:歌曲中用了很多美丽的词语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2)师问:歌曲表达了工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靠什么来创造?(劳动)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好不好? 四、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再分组演奏,集体评价。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2、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同时综合其他艺术手段。演唱:请1—2名同学领唱,其他齐唱。打击乐器:学生讨论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歌表演:学生自选头饰,小羊,工人,创编动作并表演。创编图画:学生创编图画,画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五、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剪羊毛》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剪羊毛》,并为歌曲编创伴奏、伴舞进行表演。
二、歌曲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意趣。
歌曲为 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 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 | × ○ | ”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跃,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2”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四乐句,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的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2、学会歌曲并用愉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3、编创伴奏、伴舞进行表演。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用愉快、活泼声音演唱。
难点:能够用所学的节奏型及表演动作为歌曲编创伴奏、伴舞。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道具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音乐第六册《剪羊毛》教学反思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劳动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表现愉快,活泼的情绪,在教学只,我始终以《情感体验》模式为主线,通过引导感受------启发想象------体验、实践------表演、创造这一过程:
1、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整体形象
2、听琴唱歌谱,感受、体验附点音符节奏所带来的跳荡、活跃的感觉。
3、听琴唱歌词,体验、表现愉快、活泼的情绪
4、引导、学习固定节奏音型,并为歌唱伴奏
5、让学生学习徒手演奏双响筒的节奏(即固定音型)。
6、小结,从双响筒增加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出发,让学生考虑还可用什么节奏乐器来增加歌曲的气氛与色彩?请同学们下节课告诉老师(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