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考察报告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去参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路线问题可能还没有给予优先地位(缺少旅游设施,当地居民的收益潜力很低)。但是,尽管这几个生态博物馆位置遥远,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本民族的参照点。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潜能已经超越了保护自身的遗产,而是为周边类似村寨保护遗产树立了榜样。除了生态博物馆自身,成百万少数民族通过参观这些生态博物馆,会认识到自己遗产的重要性。
上海博物馆考察报告
就在这四月的春天里在学校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上海国际化的大都市进行实习。上海被美称为东方的巴黎。上海博物馆更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她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块,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
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三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精粹之品也不在少数,如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牺尊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在综合性艺术馆中颇为少见,体现了上博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极富前瞻性的眼界和追求。
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 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 Maggi)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的印象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考察报告
调查时间: 年 5 月
调查地点:苏州博物馆 前言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 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我国志愿者行动开始于 1993 年 12 月, 并随着申奥成功渐渐地为大众所了解并熟悉。 这是一项由共青团组织 发起的社会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志愿 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实,在国外志愿服务的历史已近百年,它起源于最初的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救助活动,如今已经发展成 为涵盖环境保护、维护和平、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多领域的综合服 务,在服务水平及服务内涵上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博物馆志愿者 在国外相当普遍,有医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他们认为做志 愿者的目的是无偿服务他人,同时也为自己——内心踏实的幸福感。 作为苏州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我于 年 5 月对苏州博物馆志 愿者进行了一些调查。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建于 1960 年,拥有 藏品 1.5 万多件,包括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真珠舍利宝幢等国家级文 物。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 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 107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 余平方米,XX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 它不仅是当今 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 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 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 全新的一页。 苏州博物馆志愿者招募 苏州博物馆 年11月正式开展了志愿者招募工作,至今已建 立起一支 120 人左右的志愿者队伍,三年来,这些志愿者为参观者提 供了极大的方便。志愿者们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帮助博 物馆进行日文、英文翻译工作,协助博物馆出版物的编辑校对工作, 还有人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 中走进社区做讲座……累计至今 已为 20 余万博物馆观众提供服务达 3 万余小时,服务受众面达到了 苏博观众数量的 12.5%,也就是说,十名观众中就有一名观众接受到 了志愿者的服务。 苏州博物馆志愿者现状概况:目前苏州博物馆有正式志愿者 150 人左右,到苏州博物馆 做志愿者的人士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有大学生、 退休人员、 公司职员、机关干部等,他们中年龄最小的 18 岁,最大的已经 63 岁,学历则从 大专到博士不等,有学历史的,也有学计算机、中文、英文、建筑、 美术、管理、园艺等的;有教师,也有公司白领、企业经理、国家公 务员、自由职业者和退休人员。除了苏州本地的,还有来自全国各个 地区的, 甚至还有来自加拿大等国的海外华人以及台湾同胞等。 目前, 苏州博物馆志愿者们按各自爱好和所长被分在吴地遗珍、吴塔国宝、 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系列常设展区中服务。 组织:自苏州博物馆第二批志愿者产生后,志愿者队伍壮大了很 多,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志愿者队伍, 并提高志愿者在管理中的自主性, 增加志愿者间的交流和联谊, 苏州博物馆开始酝酿成立苏博志愿者的 团体组织。在 “世界博物馆日”活动中,苏州博物馆举行了苏博志 愿社的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的举行,意味着筹备近一个月的苏博志愿 者的组织——苏州博物馆志愿社正式成立。 苏州博物馆志愿社成员为 苏州博物馆的全体志愿者,志愿社由志愿者开展管理工作,并接受苏 州博物馆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苏州博物馆提供志 愿服务,开展志愿工作者之间的学习、研讨、交流、联谊等活动,是 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志愿者主观能动性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