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5-04-05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14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查看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首先感谢蔡主任、张主任,感谢卧龙中学能够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欣赏到这么多精彩的课,下面我就屠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谈谈我的拙见。

  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从教师的基本功方面来说:

  1、用流利的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通俗直白;

  2、教态显得亲切、自然、大方;

  3、板书工整,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围绕“痴”字来设计:痴行、痴景、痴情;

  4、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1、教学思路基本清晰;

  2、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比如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这些能够体现出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再如屠老师的一句“老师期待着你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可以说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到位,如“天与地与人”中“与”字能不能去掉,引导学生领悟了浑然一体的培养;

  5、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文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如对“痴”字的理解很好地引用了红楼梦中“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落实方面来看,我看到屠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教学目的比较明确

  第1点就是“熟读成诵,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但屠老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未能体现出作为一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对文言字词的落实欠火候,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并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如“沆砀”这个词,后面好几个同学在读这句时都停顿了一会儿,并有读错的现象,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词,老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并给以引导;再者,作为一篇文言文,特别是这篇文章,在《散文名作欣赏》中,国学大师吴战垒为这篇文章写了一篇题为《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的赏析文章,对于这篇富有诗意的小品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就像屠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所写的“熟读成诵”那样,但在教学过程中屠老师只让学生读了两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课文文质兼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

查看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7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PPT1展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一个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生1、评价)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确实是美轮美奂

  PPT1展示“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但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来西湖之胜还是雪后之境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 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认真听老师诵读课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题

  PPT2展示画面及播放配乐

  师范读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准字音集中学生注意力;读出情感为下面讲解做铺垫)

查看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6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查看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精选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查看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