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案(精选13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什么事呢?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方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虎门销烟》教案(精选12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
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虎门销烟》教案(精选17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林则徐以及时代背景。
1、了解时代背景以及林则徐事迹。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熟读课文,教师正音。
二、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
1、教师指导本课重点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2、练习写字。
三、学习一、六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写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你们知道伊拉克和美国的战争吗?谁能说说美国为什么那么容易就攻占了整个伊拉克并且活捉了他们的总统萨达姆呢?(板书:实力 虎门销烟)
二、读课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意义都都说清楚
(教师板书: 伟大壮举 )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过渡:
历史的车轮划过一百六十七载,今天我们只能借助影片,去虎门感受这一伟大壮举,回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13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什么事呢?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方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13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
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21篇)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8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会组词。
3、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4、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历史背景及销烟的意义。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历史背景及鸦片的危害(出示鸦片给国家、民众带来危害的画面及文字)
2、释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音,并组词。
2、理解词义
赞不绝口 欢呼雀跃 垂手恭听 水泄不通 沸腾
3、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72年前的广州城,去亲自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吧。
二、对照阅读:品味人物心情
(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1、广州城因为什么而沸腾?划出表现广州城热闹的句子。
2、当外国商人见到销烟以后,他们有什么反应?
板书: 百姓 外国商人
开心喜悦 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