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案

时间:2025-04-05

化学平衡(精选16篇)

化学平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

查看全文

化学平衡(通用17篇)

化学平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

查看全文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精选5篇)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从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氙和氟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如下平衡:

  xe(气)+2f2(气)  xef4(气)+  218kj        

  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升温     (b)加压     (c)减压      (d)降温

  2.乙酸蒸气能形成二聚分子:2ch3cooh(气)  (ch3cooh)2(气)+q。

  现欲测定乙酸的分子量,应采用的条件为(  )。

  (a)高温 、低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3.已知真空炼铷的原理如下:2rbcl+mg  =   mgcl2+2rb(气)。

  对于此反应的进行能给予正确解释的是(   )。

  (a)铷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镁可置换出铷

  (b)铷的沸点比镁低,把铷蒸气抽出时,平衡向右移

查看全文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等效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通过解决等效平衡等化学平衡问题,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下列平衡:2(hf)3   3(hf)2 , (hf)2 2hf 。

若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2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为(      )

    (a)<10%    (b)=10%   (c)>10%   (d)≥10%

2.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

                  2a(气)+b(气) 3c(气)+2d(气)

起始时四个容器所盛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a/mol

2

1

2

1

b/mol

1

1

2

2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a或b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αa:甲<丙<乙<丁               (b)αa:甲<乙<丙<丁

    (c)αb:甲<丙<乙<丁               (d)αb:丁<乙<丙<甲

查看全文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理解化学平衡常数。

(2)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图像、解释图像,提高剖析化学平衡图像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炼铁高炉的改造史实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当把晶体n2o4放入密闭容器中汽化并建立n2o4 2no2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若干n2o4气体,待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则新平衡中 与旧平衡相比,其比值(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气)+2b(气) 2c(气)

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和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

(a)40%    (b)50%    (c)60%     (d)70%

3.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o2 2so3,如果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查看全文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从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氙和氟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如下平衡:

             xe(气)+2f2(气)  xef4(气)+  218kj        

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升温     (b)加压     (c)减压      (d)降温

    2.乙酸蒸气能形成二聚分子:2ch3cooh(气)  (ch3cooh)2(气)+q。

现欲测定乙酸的分子量,应采用的条件为(  )。

    (a)高温 、低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3.已知真空炼铷的原理如下:2rbcl+mg  =   mgcl2+2rb(气)。

对于此反应的进行能给予正确解释的是(   )。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