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

时间:2025-04-05

《化石吟》教案(精选13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查看全文

《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思想感情。

  ⑵ 品味诗句所包含的意义与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2、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古生物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诗中写到的化石、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

  2、初读诗歌,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遐想

  20年前,参加地质夏令营,老师站在巍巍的会稽山上说,这儿曾经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议?有山谷中的化石为证啊。欢呼雀跃地翻遍了半个山谷,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联想的源头:那是鱼的身体吗?这是珊瑚的足迹吗?仿佛听到海的咆哮,仿佛看到海的蔚蓝。是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谁铭刻了物换星移,是历史的沉淀──化石。(多媒体展放化石图片)你能感受到这生命的跃动吗?你能触摸到亿万年前那个奇幻的神秘世界吗?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已收集的资料,说说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说明 :兴趣是内发性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有机会想象联想,有机会领悟内省,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浓厚兴趣。)

查看全文

《化石吟》教案(精选16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化石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化石、探究人类进化、学习科学的热情。

  2、在学习中能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点阅读科学诗的方法,能运用阅读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能品读诗中的关键词语,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倾向,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或走进大自然搜集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

  看化石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关注化石的作用,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二、朗读

  1、自读,力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录音,进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分组读,再次体味,思考、讨论并交流:题目中的“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诗的3、4、5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吟咏、赞颂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读

  1、再次有感情的齐读。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词语或字有哪些?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四、联想

  结合下边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说话:

  ⑴诗中说“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⑵看图片及文字。

查看全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查看全文

《化石吟》教案(精选20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查看全文

《化石吟》教案(通用21篇)

《化石吟》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