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教案

时间:2025-04-05

《化石》教案(精选3篇)

《化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博、珍"等11个生字,会写"历、史"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博、珍"等11个生字,会写"历、史"等8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讨法,主动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介绍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资料。

  2、生字卡片。

  3、师生一起搜集古生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初步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知道我国的国宝是什么?(播放课件大熊猫)

  老师讲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家都知道它爱吃竹子,其实它还爱吃肉呢。像大熊猫这样的古生物,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能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所以我们称它为活化石。

  2、板书:化石,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叫化石。)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播放恐龙化石图片)

  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这节课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查看全文

《活化石》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 篇1

  在东兴小学听完教研室曹老师给我们分析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这番语后,对我的启迪很大。刚好,学校要求我上一节有关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研讨课。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按照曹老师的意见,设计了这节课。我上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33课《活化石》这篇课文。上完这节课后,我校的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查看全文

《活化石》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通用15篇)

《活化石》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材简说: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活化石》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2

  自读感悟,扩展延伸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银杏树:古生物、白果树、几亿年前的树种、叶子像小扇子、长得很慢(公孙树)。

查看全文

活化石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 篇1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教学片断]

  (一)教师指导学习“银杏树”: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读准“杏”的字音。板书:几亿年前的树种

  (2)特点:板书(样子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

  填空理解具体描写“长得慢极了”——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3)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学习“辨”,和“辫、辩”比较。

  (4)师生合作读课文,了解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那是因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合作学习大熊猫、中华鲟,出示要求。

  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结构相似的课文。效果很好。因为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所以,对“大熊猫、中华鲟”两种“活化石”的学习,教学设计为合作学习是很明智的。

查看全文

《活化石》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通用15篇)

《活化石》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篇1

  【辨认】

  〖理解〗

  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搭配〗

  辨认指纹,辨认相貌;仔细地辨认,清楚地辨认。

  〖例句〗

  公安人员让他从众多人中辨认出作案的坏人。

  【熟悉】

  〖理解〗

  知道得很清楚。

  〖搭配〗

  熟悉环境,熟悉生活;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声音。

  〖例句〗

  我对他不熟悉,所以说不清他的情况。

  【历史】

  〖理解〗

  ⑴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⑵ 过去的事实。⑶ 过去事实的记载。

  〖搭配〗

  历史悠久,历史曲折;牢记历史,学习历史。

  〖例句〗

  日本右派势力竭力掩盖对中国人民大屠杀的历史罪行。

  【缺乏】

  〖理解〗

  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搭配〗

  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朝气,缺乏勇气;严重缺乏,暂时缺乏。

  〖例句〗

  日本政府对过去的侵略历史缺乏认识。

  【稀有】

  〖理解〗

  很少有的;极少见的。

  〖搭配〗

  稀有的动物,稀有的植物,稀有的物质,稀有的金属。

  〖例句〗

  我们对稀有鸟类应多加保护。

《活化石》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篇2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助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达到熟记的目的。在写字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左右结构的字的规律以达到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的教学目标。课后的拓展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珍稀生物是每个少先队员应尽的义务。

查看全文

活化石(精选17篇)

活化石 篇1

  教学目标 :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4、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设计理念:

  紧扣教学目标 ,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语文水平,通过“读通、读顺、读好、读懂”的过程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既品悟了语言文字,提炼了相关信息,受到情感的熏陶,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语言。

  教学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讲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所以我们说它是国宝。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像这样的古生物,我们称它为活化石。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了解内容。

  1、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同时,画出读不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看看哪些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随时予以表扬。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纠正生字的读音,理解一些词语(这个环节要完成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3、交流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呢?(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三、熟渎课文,探究语言文字。

  师:我们已经知道活化石可以帮助现代的人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的信息呢?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