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我换牙了》教案(精选14篇)
健康《我换牙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并有表情地朗诵。
2、知道换牙的原理,不惧怕换牙。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换牙》、儿歌录音。
活动过程:
1、听录音引起兴趣:
“你们一定熟悉这首儿歌吧,因为有的小朋友已经在区域活动中看过。”“能说说儿歌里讲些什么?”
幼儿回忆儿歌内容。
2、知晓换牙原因:
“你们为什么要换牙呢?”
(1)幼儿漫谈自己的理解:
“你听了儿歌以后就明白了。”
(2)幼儿听儿歌录音。
(3)以跟读、领读等形式学习儿歌内容:
“现在你该明白了为什么要换牙的原理了吧。”
3、看读结合:
幼儿边看图书,边点读儿歌若干遍。
健康《我换牙了》教案 篇2课题: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进行简单的图表转化。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发现规律或某种现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分析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会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大屏幕上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叫“牙宝宝”。今天,“牙宝宝”不仅要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新知识,而且它还想知道这节课上哪个小组表现最棒,表现好的小组就能得到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红花。一组的同学有信心赢吗?其他小组呢?期待大家的表现。
我换牙了教学教案(精选3篇)
我换牙了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学生身边的有趣的和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统计图,并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与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形成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合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
统计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你想和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是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给老师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请看大屏幕。请大家认真看图,图上有几种颜色的花?那老师就把小朋友们分成4 大组来共同学习,分别叫红队、黄队、蓝队和紫队,哪个组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最出色就能为本组得一个五角星标志,我们比比看,看哪个组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好不好?
师:哪种颜色的花最多呢?你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师: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认真数一数各自的花,数完以后不要说出这个数。
哪个小组的同学都数完了,哪个小组就能获得一个标志。
学生汇报: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知道了哪种花最多,像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就叫做统计。
板书:统计
活动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刚才看到刘文泽同学坐得最端正,笑得最灿烂,还露出了洁白的牙。
老师还发现他掉了一颗牙。还有哪个同学也掉牙了?大家看屏幕,这些小朋友也换牙了。
第三单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我换牙了(通用3篇)
第三单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我换牙了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常识。
2、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3、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常识。
2、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4、认识到牙齿健康对身体的重要性。
教育目标:
1、与大家一起分享换牙所带来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能努力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愿。
3、坚持正确刷牙,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
1、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场景,达到体验牙齿保健的目的。
2、让学生自己讲讲牙齿的故事。
3、课前了解学生换牙情况。
4、模拟教具调动学生情趣。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自带牙刷
2、教学器材:牙具模型;牙齿卫生宣传资料、图片;刷牙记录卡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
1、请大家张开嘴互相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2、牙齿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课件一
二、观察调查:
1、调动学习兴趣:请同学数一数自己小伙伴有多少颗牙齿,画一画小伙伴牙齿的形状。
2、引出换牙概念:教师抓住学生图画中表现的“换牙画面”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3、学生统计换牙人数
4、教师小结:换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它标志着我们长大了。
三、交流感受:
1、请换牙的同学说一说换牙时曾有的难忘经历。
2、回忆自己是如何处理由换牙带来的不舒服感受。
3、讨论:换牙时应该注意什么?实物投影出示45页图
(1)牙齿刚刚松动时……
(2)掉牙时……
(3)刚长出新牙时……
(4)……
4、教师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 篇1
天津市津南教研室 褚成红 天津市津南区老左营小学 郭宝君
教材分析:
《我换牙了》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个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换牙、护牙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一主题我计划用2教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教时,这节课,教师应充分开发并利用一些课程资源,使学生能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发现并感悟到换牙的一些保健知识,最后能在“做”中学会刷牙的方法。
学生分析:
本班有40名学生,基本处于换牙期,对于换牙和牙齿保健常识只有部分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一些了解,而对于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刷牙,其相关知识知道得并不多,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借助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听、看、讲及实际操作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1.通过经验交流,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一些常识,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并能与大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通过互评、互帮、互学、实际操作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知道每天早晚刷牙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表现。
教学重点:
了解换牙与牙齿保健的一些常识,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难点 :
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模拟祖孙二人的对话录音、《刷牙歌》光盘、牙刷、牙齿模型。
(2)学生准备:
向父母、爷爷奶奶做调查。刷牙的各种用具:白开水、牙膏、牙刷、口杯、脸盆。
《我换牙了》课堂实录(通用15篇)
《我换牙了》课堂实录 篇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工小学 王丹琪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简单地了解牙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2.引导发现生活中不爱护牙齿的做法,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促使其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形式:
谈话、体验、模拟、现场调查、实践等活动。
活动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小奖贴、板书卡纸、牙齿模具4个、大牙刷一把、牙明星评选表。
学生:每人一把小牙刷、一面小镜子。
活动过程 :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白换牙常识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这间教室里上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笑一笑,你们笑得真甜呀!老师为同学们拍了几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身边同学换牙还没有长出新牙的照片。)
师:他们笑得也很甜,你发现了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牙掉了,前面的牙没有了。
师:是呀,他们的小牙怎么掉了呢?没有牙齿我们怎么吃饭长身体呀?
生:该掉了就掉了,吃糖多了牙就掉了,该换牙了。
师:我们的小牙为什么掉了呢?请牙宝宝来告诉大家吧!(出示课件:牙宝宝告诉大家掉牙的知识。)
活动二:请你来当小牙医
师:祝贺你们,原来换牙说明你们长大了,那快拿出你手中的小镜子来仔细的看一看、查一查自己掉了几颗牙?
生1:我掉了一颗。
生2:我掉了两颗。
生3:我一颗都没有掉。
师:同学们可真认真呀,仔细地检查了掉牙的情况,那你愿不愿意来当一名小牙医,给你的同桌检查一下他们牙齿的状况怎么样?你可以看看同桌的牙齿排列的怎么样,还可以看看他有没有虫牙,牙齿的颜色怎么样?
我换牙了教案(精选6篇)
我换牙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