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导语:祖国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叫什么节?(板书:国庆节)
2.小结“国庆节”的来历。(板书:十·一)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我国确定十月一日为国庆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各种重大活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风风雨雨中,祖国妈妈走过了56年光辉岁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国庆节的小诗——《欢庆》。
4.板书课题,读课题。
1)什么是“欢庆”?
2)除了“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欢庆》这课,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读课文,学生字。大家先自己读读课文,假如遇到不懂的字怎么办?大家要互相帮助,共同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完要检查。
2.检查生字识记及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生字词。
a)开火车读生字词。(注意纠正)
b)记“献”和“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
c)带读。
d)齐读。
2)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a)指名读课文。注重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b)齐读课文。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欢庆》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欢庆》教学设计
邓忠敏
教材分析:
《欢庆》是一首篇幅短小,爱国情绪激昂的诗歌,描写了一幅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欢庆场面.诗歌的前四行分别抒写了大自然庆祝祖国生日时的欢乐喜庆的情景,后四行则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深深爱国情.本课识字量小,大部分要求识的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整体上看文章难度不大.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识字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学生很少接触到这种抽象的,抒情性强的现代诗,在读书节奏上,情感表达上需要感悟和指导.因为篇幅短小,经多读后容易背下来,所以背诵可以在本节课内完成.
设计理念:
1. 识字采取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
2. "以读为本",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文学的情感熏陶.
3.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学生的读写姿势.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积级的识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喜庆,欢乐的心情.
4. 对祖国生日由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课件,打印的歌词稿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对,十月一日因此成为国庆节,在1949年的10月1日这一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这以后,世界上有了一个新的国家,它的名字叫中国,53年来,每逢十月一日,人们都在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赞美.(课件:欢庆祖国生日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用《欢庆》这首诗歌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你们说,好吗 板书课题:9. 欢庆
《欢庆》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欢庆》教学设计
邓忠敏
教材分析:
《欢庆》是一首篇幅短小,爱国情绪激昂的诗歌,描写了一幅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欢庆场面.诗歌的前四行分别抒写了大自然庆祝祖国生日时的欢乐喜庆的情景,后四行则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深深爱国情.本课识字量小,大部分要求识的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整体上看文章难度不大.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识字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学生很少接触到这种抽象的,抒情性强的现代诗,在读书节奏上,情感表达上需要感悟和指导.因为篇幅短小,经多读后容易背下来,所以背诵可以在本节课内完成.
设计理念:
1. 识字采取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
2. "以读为本",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文学的情感熏陶.
3.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学生的读写姿势.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积级的识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喜庆,欢乐的心情.
4. 对祖国生日由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课件,打印的歌词稿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对,十月一日因此成为国庆节,在1949年的10月1日这一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这以后,世界上有了一个新的国家,它的名字叫中国,53年来,每逢十月一日,人们都在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赞美.(课件:欢庆祖国生日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用《欢庆》这首诗歌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你们说,好吗 板书课题:9. 欢庆
《欢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进一步掌握识字、写字、学习诗歌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4、在学习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课前准备】
1、欢庆国庆的录象片段。
2、收集国庆的资料,了解国庆节的来历、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
1、 交流信息:
⑴ 今天是9月20日,再过10天,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
⑵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有关国庆节的相关知识。如:来历、意义等。(教师播放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录象。)
2、 感受、理解“欢庆”:
⑴ 同桌互相说一说,往年的国庆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
⑵ 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又是怎么欢度国庆的呢?(课件播放全国人民欢庆国庆的热闹场面。)
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国庆节的小诗──《欢庆》。(多媒体出示诗歌,全班齐读课题。)
3、 指导读准“庆”的音,并指导书写“欢庆”二字:
⑴ 学生书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⑵ 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这两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
⑶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
⑷ 互相展示,评价书写情况。
4、扩词训练:本课写欢庆什么节日?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欢庆》教学设计(通用23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庆、献”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喜庆欢乐之情,能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在多次诵读中想象全国各民族人民为祖国母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难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指导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通过范读、练读、想象相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与欢庆有关的录像或图片。
2、学生课前收集歌颂祖国的歌曲。
教法与学法
师:范读法、引导、点拨法。
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 在诵读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同桌互说)
2、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指名回答)
3、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吗?是怎么庆祝的?(自由回答)
4、出示课件,演示国庆由来及各族人民欢庆的场面。(生自由谈看到的)
《欢庆》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欢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自主、积极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喜庆、欢乐的心情。
对祖国生日由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祖国妈妈生日的由来。
理解“十三亿孩子”。
教学过程:共 1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谈话: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短片,究竟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用心听。(课件:《开国典礼》片断)
说说你在刚才的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揭题。
出示课题(9、欢庆)。
正确读课题,认识“庆”字。指导书写“欢庆”,师范写,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自由读一遍课文,问: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同桌互相读,听清楚对方是不是读得很正确。
检查识字:
a、问:你学会了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带读。
b、识字游戏:走迷宫。
c、在具体环境中识字:认字,连词,读句。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好了,就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2、指名读,渗透评议。
拿出笔来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共同商量解决。小组讨论,师指导。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十三亿孩子”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带着想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