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精选2篇)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精选4篇)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篇1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第三课 黄土高原
第三课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成因及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
2、使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上人们居住的特点
3、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
4、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人民居住的特点,知道主要农作物和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查找地图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范围、初步了解人民居住特点。
教学重点:使其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主要地形特征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师讲述此传说。揭题:黄土高原
二、出示地图
生合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秦岭以北 山西 陕西 甘肃等省
三、结合高原地理位置和书中内容,请学生讲一讲黄土高原的形成
出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描述有什么特点
选看 近看
四、观察地图、根据你所学有关知识
小组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特点,高原有什么问题不易解决,人们又是怎么样适应此环境进行生活的
生自由发言,汇报所学内容
五、结合读一读,了解传统的民居窑洞
特点:省共省料 冬暖夏凉
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教育。
六、质疑
全班合作,共同解疑
作业:
出谋划策,在黄土高原上如何进行生产生活?
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我国多项自然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
2、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理解当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3、要求学生分析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4、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大范围、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上无良方。在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水土保持、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
对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和歌曲《黄土高坡》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 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
(承接)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本单元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背景和治理措施。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一节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 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
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 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
(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电脑显示)图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学习目标】1、 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
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