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时间:2025-04-05

后赤壁赋优质教案(精选2篇)

后赤壁赋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查看全文

《后赤壁赋》译文

    后 赤 壁 赋 作者:苏轼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查看全文

《赤壁赋》教案(通用12篇)

《赤壁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

  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

  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

  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点拨:

  (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组对偶句)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查看全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9 赤壁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查看全文

赤壁赋(精选16篇)

赤壁赋 篇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查看全文

〈赤壁赋〉教案(精选16篇)

〈赤壁赋〉教案 篇1

  《赤壁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 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位旷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赋》。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   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体方式:学生把在课前预习整理的材料进行交流。

  首先交流实词和虚词,把它们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校            教师及时作判断,给出正确的答案。(实词和虚词略)。

  接着交流词类活用情况: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

  接着交流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