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5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情激趣、以问激趣、以动激趣、情景激趣等方法,注重体验,把生活引进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生动了课堂的教学。

  二、几点收获,几点思考

  1、根据张庆老师提出的“倡简”“务本”,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高林生提出:每一节课必须要留时间动手写字,我在开头复习巩固了最难的两个字,复习了记忆字的方法,并重点指导了这两个字的写法,最后又让孩子们巩固在习字册上描红书写这两个字。我以为每一节课必须要留有时间巩固字词和书写字词。这个环节感到遗憾的是没有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字到前面展评一下,这样会更好的指导好孩子们的写字。

  2、词语的复习不光是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让词语读出韵味,在读词语的时候能想到一副画面,让孩子们边想画面边读词语,不光让词语的教学更生动,形象,也为后面的理解句子打好基础。我是这样设想的。但是在让孩子们想象穿梭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没有想到那么多孩子想象出了一幅幅的鲜活的画面:有蜻蜓飞来飞去的,有蝴蝶翩翩起舞的,有蜜蜂采花蜜穿梭的画面。生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但是其中一个孩子想到“日月如梭”这个词,我没有加以肯定,其实能想到这个词语真是不简单,说明孩子的词汇很丰富。这也看出课堂的应变能力歉弱,还需不断训练。

查看全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7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它是夏天里清凉的小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它,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我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完这节课。

  这一节课,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训练,我在课堂上贯穿了“以读为主,感情体验”的教学思想,让孩子们认真观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孩子们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的高兴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让学生更加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我在课的结束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想像一下,除了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儿喜欢荷叶,还会有谁喜欢荷叶?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课中学生的回答真让我大吃一惊。答出了一些连我都没想到的答案。如: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船,我可以划船去玩。”小鸭子说:“我喜欢荷叶,它是我的小雨伞。”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帽子,夏天我可以遮太阳……

  当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举起的那一只只小手,一双双满怀期待的双眸,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个动力。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课文讲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荷叶。今年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比较重视孩子们的阅读,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查看全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课文讲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荷叶。今年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比较重视孩子们的阅读,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在感情朗读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在朗读小水珠一段时,有的.学生认为小水珠很可爱;有的同学认为小水珠很开心,不同的感受使他们的朗读也不同。

  读小鱼儿那段时,他们可以自己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演一演!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美。

  课上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孩子们感受的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的高兴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让学生更加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这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想像一下,除了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儿喜欢荷叶,还会有谁喜欢荷叶?这一问题,本以为一年级学生会回答不出来,结果课中学生的回答真让我大吃一惊。如: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小船。”小蝴蝶说:“我喜欢荷叶,它是我的舞台。”

  总之,这节课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感受着真正的童趣,“触摸着”生机勃勃的荷叶,开心地学了这一课。但也有些遗憾,如:齐读效果不好,存在拖腔现象,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只有读好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美,感受朗读的乐趣。

查看全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同时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课文学完后,教师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拓展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去找找夏天并完成续编儿歌这一教学环节。没想到孩子们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夏天,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老师让你们也当回小发现家,去找一找夏天,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真好!瞧同学们自信满满的,看来很有收获,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收获大。

  生1:(举着一朵荷花)老师,夏天到了,荷花开了,这是我在微山湖采的荷花。瞧,这是我在湖上拍的照片。(说着她把几张照片送到了讲台上)

  师:真的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把照片放在了实物展示台上,不断地更换着,几十双眼睛紧盯前方。大家看到了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开得正艳,成了湖面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不禁发出了一声声“真美呀!”“好漂亮啊!”的感叹声。那张张兴奋的小脸,也成了教室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荷花漂亮吗?

  生:漂亮!

  师:能说说你们看到的景象吗?

  生2:我看到了荷花开得很鲜艳,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师:说得真美,词语也用得好。

  生3:湖面上有了这些荷花,会更漂亮。

  生4:这些荷花真好看,闻起来肯定香香的,我想去摘一些送给老师。

查看全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这首诗由第一节领启,一步一步铺设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共鸣。我从整体出发,通过精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丰富的内涵。

  我从“夏天是位小姐姐”一句入手,让学生一开始就亲切地感受到夏天的可爱以及小朋友和夏天的亲密无间。读“想变点儿什么”引起悬念,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我先让学生自读,感知我“想变点儿什么?”继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子,“雨滴”落在“一片绿叶”上是什么样子,“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动又是什么样子。接着启发学生运用阅读第二节的方法,思考我为什么又想变“一只蝴蝶”、“一只蝈蝈”?我再引导学生转变视觉。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不仅想把自己变为身边可爱的事物,还把自己的遐想延伸到遥远的天宇。

  夏夜里的繁星离我们那么近,一闪一闪的,好像在眨着眼睛,“弯弯的新月”又仿佛近在咫尺,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我就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唤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形成意境。读到这里,再把前两节连起来再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读出味道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融入自然界的“我”和自然界的万物相亲相近是多么愉快。这一节的最后两行,思路骤转,当我看见一个“小小的荷塘”时,又改变了主意,“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真想”,表明“我”的渴望迫切,诚心诚意。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到了最后,我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查看全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

  《荷叶圆圆》的课文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盛夏季节,河里那圆圆的荷叶给小动物和小朋友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文章各小节结构相同,想象丰富,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

  2.仿写改编,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课文,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写法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美好的创作佳境。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引导孩子们进行仿写练习。我给他们这样一个句式:“ 说:‘荷叶是我的 。’ 。”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模仿老师说的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了范本,又有了这么多素材,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留下了这些精彩的话:

  小雨滴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雨滴在荷叶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小鸭子说:“荷叶是我的雨伞。”小鸭子在荷叶下避雨。

  荷花说:“荷叶是我的好朋友。”荷花轻轻地靠着荷叶,开心地聊起天来。

  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蝌蚪在荷叶下自由自在的玩耍。

  小蜜蜂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场。”小蝴蝶停在荷叶上欣赏美丽的荷花。

  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雨伞。”小朋友把荷叶举在头顶上避雨。

  ……

  可见,学生的创作才能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要给他们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之花能尽情绽放。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