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七章第二节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2)知道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知识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使之树立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
学生对为什么能把某些淡水鱼类混合放养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淡水养殖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常易混淆,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围绕教学内容播放
录像激趣引学
→
研讨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
升华感性认识,了解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可由录像片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类,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类,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关于我国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是淡水养鱼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的池塘养鱼,现己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可以放一些录像片或投影片并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1)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①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然后告诉学生我国的淡水鱼约有800多种。最好能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若找不到录像片,用幻灯片或挂图代替,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淡水鱼的图片。在给学生展示各种淡水鱼时,让他们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还有常见的鲤鱼、鲫鱼。先让学生说出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缩鱼叫“胖头鱼”鲸鱼叫“白维”等,这时老师做些补充指出它们的学名。
海洋资源(精选12篇)
海洋资源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并且强调对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 篇1
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的原因,领悟过渡段的表达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的原因,领悟过渡段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茫茫的宇宙中,飘浮着一颗美丽的“水球”,那就是我们的地球。之所以称地球为“水球”是因为什么呢?
2、是呀,地球上71%都覆盖着水,即海洋。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3、我们曾读过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书籍。从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海洋的镜头,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交流。出示画面:平静温柔的海、波涛汹涌的海。
4、大海在我们的眼中,它有时候是那么平静、安详,有时候面目是那么汹涌、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可是金涛先生却认为,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板书课题)
5、质疑:
读了课题,自己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猜猜课文又会给我们写些什么内容呢?
(如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齐读课题。
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
设计意图:
学生对海洋的了解大多局限在图片,影像资料中介绍,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接着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每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推敲后对文章内容的精华浓缩,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于课题处设疑,从文本处进行资料链接,或音乐渲染,或语言描绘,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产生阅读期待,欣欣然走进文本。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综合资料(精选13篇)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综合资料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6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综合资料
[动力能源]
超巨级能量
海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有的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波涛汹涌的海浪,有规律地涨落的潮汐,周期运动的潮流,以及朝一个方向奔流不息的海流等;有的用肉眼却不易察觉,如大气与海洋的热量交换,以及海水因盐度差而引起的运动等。
海洋的各种运动,都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其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恩惠是什么?除了太阳之外,就是海洋。海洋堪称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收集器,每年收集的能量高达37万亿千瓦,相当于全人类用电量的4000多倍。收集来的能量转换成波浪、海浪和海水温度,每平方公里的海面所含有的能量超过2700桶石油所具有的能量。
全球的波浪能功率分布在太平泮与大西洋中纬度海域(北纬30°-40°),存在着两个波浪能密度的峰值区,最高可达80-90千瓦/米。地球上南纬40°-60°的地方,洋面开阔,永远刮着固定的西风,它能掀起20多米高的海浪,像山峰一样涌上航船的甲板,水手们把这个地区叫做“咆哮的40度”、“发疯的50度”。因此,它也是波浪能密度分布最大的地区。据初步估算,最常出现的波浪能密度大约为200千瓦/米。海洋中所蕴藏的波浪能功率为27万亿千瓦,每年的波浪能总量为23万亿千瓦小时。
潮汐能量与潮差平方成正比,潮差越大,发电的功率也就越大,潮差10米所蕴藏的功率为潮差3米的11倍还多。不言而喻,人们总是喜欢选择潮差大的地方来建发电站。在一些港湾与河口处,由于地形的影响,以及海水与河水汇流等原因,潮差往往超过7米。毫无疑问,在这些地区建立潮汐电站将是特别有利的。人类由潮汐能中可取得的总能量,绝大部分集中在浅海海湾和海峡处。
海洋知识大比拼(精选4篇)
海洋知识大比拼 篇1
(原创)海 洋 知 识 大 比拼
中班科学活动
设计依据:
参观水族馆归来,孩子们对海洋动物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停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组织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这个“海洋知识大比拼”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参观水族馆.
2. 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 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 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 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说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多.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2)将幼儿按自愿分成蓝猫队和淘气队.
2. 进行比赛
第一环节:你说我也说
要求:
(1)说出你知道的海洋动物名称.
(2)两队幼儿轮流回答,每人有一次向别人求助的机会.
(3)说的多的一组可以的五个标志,少的得四个标志.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精选15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篇1
第一课时
这是一堂说明文的教学。
1、上课直接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板书课题。
这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就没必要绕弯子了;二是,题目、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或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联系不大,或没必要联系。这样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2、检查预习情况。(1)通过自学你们有哪些收获?(知道了……)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为什么说海洋是我们21世纪的希望,答案就在黑板上。”这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情况;(2)生字都认识了吗?我把三个最难读的写下来,看看认不认得。指名读。(3)然后再检查这三个字或在课文中组成词语的意思。如,“廉”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什么?这个词语什么意思?这个字还能组成什么词语?“汐”是什么意思?谁查字典了?(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学生提出一个发电站名称的问题,一个词语理解方面的。教师没有解答,也没动员学生解答,只是鼓励一下:“这就是收获!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接着,教师提出三处引号的问题,学生到文中找、划。(5)通过预习,课文读流畅了吗?指9名学生读。
[采取汇报预习收获的方法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问题也是收获。生字词到高年级完全可以自学。自学最能体现“自主学习”“个性化理解”、“先学后教”和“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
3、读好说明文。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但我们还不能满足。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读好它,也得思考、下功夫。下面,咱们探讨一下,如何读好这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