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教案

时间:2025-04-05

3.4 海水运动(通用17篇)

3.4 海水运动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形式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形式。然后,教师归纳出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建议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海水运动的教案(通用6篇)

海水运动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查看全文

海水运动(精选14篇)

海水运动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查看全文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通用2篇)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篇1

  第二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其重要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及水的反应     3.通过氯气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氯气与水反应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导入

  材料一、XX年4 月15日晚,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事件,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与英法联军作战中,首次使用氯气攻击对方,开了战争史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新知学习实验探 究(1)展示一试管氯气(2)演示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3)将其倒立于一盛满水的水槽中氯气的物理性质:    色有      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液中。自学讨 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给出问题阅读教材p71:氯气的物理性质一自然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地发现氯气泄露?(2)对氯气这种有毒气体如何闻其气味?(3)消防人员为什么能用水和碱液进行稀释?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归纳整 理检查小结(答案略)思考交 流(1)分别画出氧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测氧气与氯气化学性质的相似之处。 (2)类比氧气与fe、h2等物质的反应,推测氯气分别与na、fe、cu、h2的反应产物。观察思 考教师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现象化学方程式cl2+cu将一束烧至红热的细铜丝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cl2+h2在空气中点燃h2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集气瓶中归纳整 理(1)氯气的化学性质 (2)燃烧的条件和本质写出cl2+fe 、  cl2+na  、 cl2+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活动探 究

查看全文

海水温度和盐度(通用4篇)

海水温度和盐度 篇1

  教学目标

  1.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了解海洋对大气、陆地海岸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

  2.海洋表层海水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3.海水盐度的概念、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上的海洋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了解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情况;然后,引出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的热源和水源,并且积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与大气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最后,读课本《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表,了解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这里也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人类通过沿海工业、农业、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同时,海岸带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人们要研究海洋环境,探索海洋水温、盐度的变化、海水运动的规律,解决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这样就与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形成了自然衔接,为后面的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关于海水温度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分析海洋的热量收支状况;然后,读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找出海水温度随纬度和深度的变化规律;第三,讲解气象、洋流、沿岸地形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最后,从海陆热容量的对比方面,分析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查看全文

3.4 海水运动(精选14篇)

3.4 海水运动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