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

时间:2025-04-05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查看全文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6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查看全文

3古诗两首 教案(通用16篇)

3古诗两首 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查看全文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6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预习提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读诗句看看杜甫为何喜极涕泪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写的一首诗,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两首诗都是

  爱国诗,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同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查看全文

古诗两首 教案(精选13篇)

古诗两首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查看全文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