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教案

时间:2025-04-05

《龟虽寿》教案(通用13篇)

《龟虽寿》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

  课后反思:

  学习此古诗,我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的一贯主张。此诗为二组,先充分朗读,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理解诗意,接着再读,直至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活跃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足主要是读不到位

  《龟虽寿》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查看全文

龟 虽 寿(通用17篇)

龟 虽 寿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全诗。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1、学生介绍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介绍背景

  《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汉朝人的平均寿命:24—27,西汉平均寿命二十岁;东汉平均寿命二十二岁。)

查看全文

《龟虽寿》教学实录(精选13篇)

《龟虽寿》教学实录 篇1

  教材分析: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设想: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生:问好!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生齐答:《观沧海》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生:纷纷举手。师:好,我们齐背吧。生:齐背《观沧海》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查看全文

龟 虽 寿(精选13篇)

龟 虽 寿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20xx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查看全文

《龟虽寿》译文(精选12篇)

《龟虽寿》译文 篇1

  龟 虽 寿 作者:曹操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译文 篇2

  教材简析:

  《龟虽寿》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作,对曹操的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就曾经学过他的《观沧海》。对这首诗歌,学生借助书本上的注释应该完全能读通能理解好,一则我们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另外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也确实很简单,但曹操的诗歌如果深入地体味,那可以咀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当时在学习《观沧海》时我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曹操其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的杰出地位,其大体的诗歌风格等,如果本堂课再来炒一下陈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也不能从课堂中多有获益。

  因此我考虑从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怎么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学校在初二阶段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这一工作,但参与观摩了初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会等,对研究性学习也很感兴趣,心向往之。我就设想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发现”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为以后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

查看全文

《龟虽寿》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设想: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生:问好!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生齐答:《观沧海》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生:纷纷举手。师:好,我们齐背吧。生:齐背《观沧海》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