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音作文1000字
“待花将对酒,留雪拟弹琴。”“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峨眉牵白鹿。”“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古人素来喜欢用诗词赞美琴声、寄托情怀,而我虽没有古人的高深,却也对古典音乐深深喜爱。仔细算算,我学习古筝已经有四年之久了。
初识古筝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妈妈总对我说,古筝是我国的古典民乐,声音别致,琴音时而清脆如铃,时而温厚低沉,时而张扬狂躁,时而婉转柔情。我带着几分探究、几分幻想,踏入了古筝一对一课堂,从此,一学就是四年。学琴之路,比起学习,更加艰难坎坷。从识谱、练指法、到背乐理、听节奏……每一步都要反复磨练。我曾幻想自己一触琴便是行云流水的,现实却是手腕练到红肿琴声却依然难以入耳。古人的附庸风雅直接被我学习的枯燥经历所覆盖。我也迷惘过,甚至想放弃,但每每一想到已经努力过的日子和古人那些令人沉醉的曲目,我又重振旗鼓,继续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里日复一日的练下来,我的进步飞快,一首首曲子从我的指尖流出,弹琴时专注的模样竟有几分古典美了。
古人多是月下抚琴,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意,我也不例外,高兴时会弹奏《瑶族舞曲》,春天到了会弹奏《春到拉萨》,情绪激动时会弹奏《战台风》,悲伤时会弹奏《汉宫秋月》……仿佛我的小世界里有位知音,分享着我的内心世界,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知不觉,古筝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不知何时,小小的我也有几分懂了古人望月抚琴的缘由。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伯牙说:“是荒山了。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出舱门,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听琴,可知我刚才所弹何曲?”那人说:“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刚才大人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伯牙听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请到舱中小憩!”樵夫被引进舱中坐下。伯牙问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对答如流。伯牙犹恐他是记问之学,又继续试他,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说:‘我刚见猫追捕老鼠,想它成功,又怕它失败,所以有贪杀之意表现出来!’才知道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我抚曲一首,你能听出我的心思吗?”樵夫说:“大人试抚弄一首,小子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不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新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语,又凝神一会,将琴再抚,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这两句话,说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家住离这不远的马安山集贤村。”当晚,伯牙与子期结为兄弟。当年,他二人才二十七、八岁。伯牙欲邀子期随行至晋国求取功名。子期因家有年迈的父母,不忍马上离开他们而远行。伯牙说:“也好,等我处理完一些事后,明年的八月十五我亲自来接你和伯父伯母!”第二天早上,伯牙告别子期,乘船驶向晋国。
知音故里寻知音散文
一、网络并非虚幻
吆喝了近半月的“后官湖湿地公园笔会”,终于拉开了帷幕。
十五日这天清晨,我一如往昔,五点起床,五点半乘271路车到王家湾,又转乘地铁,到指定地点:黄金口站。
此时,才七点三十五分。
走出车站,转了几圈,一没见到接人的牌子,二也没见到一个熟人。说到熟人,也是好笑,都只在网络中打的火热,真实的人,谁又认识?映入眼帘的只有卖早点的小商贩,和麻木、摩的。无奈,我只得返回候车室,耐心等待。
仰头望天,阴云翻卷,热闹似要开场。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拿出手机,又开始完成今天的作业。
等一篇六百不到的闪小完工,时间才到八点三十五分。又是没奈何,我只得步出候车室,站在块招牌下,糟塌起烟来。
等到九点半,手机才响,接听,传来个陌生的声音。他说他是半知书生,我心头一喜,连忙说出了自己的位置。看到半知书生那青春年少,憨态可掬,一副眼镜的文弱书生样,我的心里竟还在想,这是真的?
我问其他人呢?
半知书生竟沉着回答,快了,快了。过不一会儿,半知书生接完电话,去了候车室。
过了约模二十分钟,半知书生的周围已有了不少人。我连忙上前,看到了李爱林,傅炯业,吴梓谷,朴二雄,以及朴二雄带来的一个文友:纪稷,当看到水晶苑时,我竟愣住了,在我又走回候车室时,我曾见到过。只是不相识,却也无缘相认。想想倒也有些遗憾!
别看我都是奔六的人了,心中却还揣着一颗童心:网络本虚幻,又哪来的真实?
我的知音作文
篇一:我的知音朋友
去年的圣诞节,我的好朋友欧阳雨的家搬走了。临别前,他送了一只美丽的风铃给我。
这只风铃浑身上下都是淡紫色的。它的“头”是一个小铁钩,“颈”是由几条链子组成的,“颈”下的“肩”是一个圆形的小铁片,而“腰”部四周有好几条长短不同的金属柱,每条柱上都镶嵌着一道道银色的带子。它的“脚”最奇特了,是一个小圆圈,圆圈中吊这一条精美的小海豚。
当风吹过,风铃“腰”部金属柱上的银色带子好像旋转起来,看得人眼花缭乱。“脚”上的小海豚就在圆圈中随风摆动,好像在表演钻圈;而金属柱互相撞击时,便发出声音来了!
自从有了这只风铃,我的房间里、我的生活中便充满了欢乐!虽然它不是钢琴,却可以发出钢琴一般悦耳的声音……
每当我独自呆在房间,闷闷不乐,甚至伤心地哭泣,这时,风吹动风铃,便发出清脆的声音,如同一支欢快的乐曲,它仿佛在安慰我: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只有心胸宽广,才会永远快乐。慢慢的,它擦干了我的眼泪,溶化了我的烦恼,使我敞开了心扉。我情不自禁的随着那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
每当我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生活中尝到了失败……我默默地躺在床上,毫无生气,心灰意冷,这时,那熟悉的风铃声再次响起。这曲调是那样从容那样自信。它似乎在告诉我,有奋斗就会有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战胜失败,才能获得成功。渐渐的,我的心情平静下来。我又重新振作精神,鼓起勇气,奋力前进。
忧愁时,你给我带来欢乐;失意时,你给我信心。风铃啊,你是我最好的知音,我感谢你!
知音难逢
得知己,人生快哉。
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有谁能够忘记子期与伯牙合奏的那曲《高山流水》?又有谁忍心看到伯牙因子期之死而断琴后寂寞的背影?是啊,那个世界上惟一懂得自己的知音不在了,留着把空琴又有何用呢?
菊以渊明为知音,梅以狄翁为知己。须行即骑访名山,李太白的知音不过就是一壶浊酒,青山之间,倒骑青牛而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的知己是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虞灰飞烟灭”的周郎,这种穿越了时空的伟大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之中的那股巨大的失鸣声,无独有偶,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他的知己是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代仁人志士,时空,从来都不是知音间可造成屏障的阻碍。
但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也!
庄子笔下的鹏,即便是有着飞向苍穹的雄心壮志,但在面临蜩与学鸠的不解与嘲笑时,它仍是注定要遵行一场自己的圆舞曲,所谓高处不胜寒,得不到知音的鹏也许可以撑得住这种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旅吧!
投江而死的屈原,他的生命里也未出现能与之慢慢相懂的知音,本以为楚王可以懂自己,不料这种坚信却抵不住几句挑拨之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等的美好又有谁来欣赏?柔弱的身躯最终化为汩罗江中的一朵水花。
就是宴请众人的醉翁,也会说出“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道出一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的感叹,知音啊,确实难逢。
记得那晚,苏子无意入睡,寻好友张怀民,共赏那一庭如水月华,也许当苏子发现好友一如自己难寝时,心里也是有一种情感得到回应的快乐吧。知音不需出生入死才可得到印证,世人的友情也许并不须要似马克思恩格斯般伟大,但知音,一生中有一个,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