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作文1300字

时间:2025-04-05

谈孩子读书的问题作文1300字

  春节期间,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我听到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孩子读书的问题,这虽是个很熟悉的话题,但又是我们做父母人每代都必须关心的话题。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身为人父,面对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尴尬,我觉得有必要再谈谈孩子读书的问题,这也算是对我们父母的提醒吧!

  读书是为什么?读书的目的到底怎么去定位?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还是在学校的教育中,都把读书的目标误解为考大学的教育,这样的思维模式就像一个枷锁套着读书人的双手,也让我们的教育在发展一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当然造成这样的结果责任不能埋怨我们的父母,但也不能讲我们的父母就没有一点的责任。这个话题虽然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但面对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读书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在这里的责任有双重的意思:一个是子女在读书期间经济的担负责任;另一个责任如何为子女定位读书。前一个问题我相信我们有责任的父母一定能克服困难做得到的,在这里,我主要谈的是第二个问题,我也自信,这也是我们父母都想要关心的问题。由于子女是父母的希望,因此天下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未来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样的想法与心愿,我们无须怀疑。但做为一个有社会责任与社会经验的父母,就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子女,给自己子女在人生的读书道路上创造一健康的环境。这才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之所在。就像我一个朋友在聊天中所讲的那样,在孩子的学习上,我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从不让他在生活上委屈,可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他对孩子的将来感到很失望,于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自己陷入一种苦恼与无奈,有的时候甚至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现在是教育最为艰难的时刻,由于社会的误解,教育将在一段时间内很难走出自己的无区,就像我这朋友一样的人,我相信还会有很多的父母。在这里我要说的,教育孩子永远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之一,无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不要选择放弃,放弃将意味着对我们孩子一生的成长不负责任。

查看全文

高一读书日记1300字:我辩与不辩

  高一读书日记1300字:我辩与不辩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读张爱玲的作品了,顿时觉得对于她很陌生。可当我再次独到,却有种思想被颠覆的感觉。(当然只是对张爱玲而已。)

  记得是上学期吧,读过一次《更衣记》的,当时感触还颇多,认为张爱玲对中国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九世纪的服装了解得够深入,也将那个时期国人的服装的转变描述得很详尽。殊不知,她是很爱服装的吧。

  而如今,再次读《更衣记》,读出的感受与上次相比简直是沧海桑田。

  张爱玲做女人做得太真,也可以说她做人做得太真。从未有一个人让我看透人性——唯有她。她的脑中:一半是优雅,一半是污秽;一半是高尚,一半是卑鄙;一半是聪慧,一半是愚笨。正如有人评论她那样: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是一个很笨的人。也正如她自己评论自己的那样:从小被视为天才,现实社会中却等于一个废物。

  不知为何能从这篇《更衣记》中看出张爱玲的那一面——与她从前在我心目中很高尚那一面所对立的。甚至我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语言,或许是粗俗,或许是狂妄,又或许只是因为太真实。

  因为我不想非要在一面与另一面中间划出一道明了的界限,所以我不知道我是辩还是不辩。

  其实我一直是喜欢张爱玲的,我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也是一个真正的人。她的语言,毫无拘束,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然而,她的这种无拘束,却不是一种放荡不羁,这与李白的豪放是完全不同的;她的文章,我不太懂,似乎是在写自己,却又像只是在虚构。不过鲁迅的文章我也看不懂,可这两种“不懂”又是截然不同的。鲁迅的文字太深沉,思想太高深,我还无法领悟;而张爱玲的是朦胧,如一片亦青亦蓝的迷雾;她的爱情,我无法理解,是她太痴迷、太执着,还是他太狠心、太滥情?十五岁的差距,是一种忘年之交,但与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二十七岁之差距更是相差甚远,一种是幸福,而另一种是无边的痛苦。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