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

时间:2025-04-05

关雎教案范文(精选12篇)

关雎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查看全文

《关雎》教案(通用17篇)

《关雎》教案 篇1

  时间:2005年4月4日    班级:2005级4班

  上课教师:李益华

  【教学目的】

  1、 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 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查看全文

关雎教案(精选12篇)

关雎教案 篇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__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查看全文

2023关雎教案范文(通用13篇)

2023关雎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书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文章——《致女儿的信》,在文中,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所以,歌咏爱情,就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学生交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经典名句,穿越遥远的时空,为我们诠释了一段段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或洒脱的爱情故事。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查看全文

《关雎》教案(精选16篇)

《关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重点掌握词语:关雎、窈窕、参差、寤寐、辗转、悠哉悠哉、乐、友、荇菜

  教学难点:

  1、  双关和叠韵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一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不免紧张,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心态,我们先来听一首邓丽君带来的《在水一方》。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那么现在呢,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是什么的总称?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5.作者是谁?(没有明确的作者)。

查看全文

《关雎》教案(通用8篇)

《关雎》教案 篇1

  时间:2005年4月4日    班级:2005级4班

  上课教师:李益华

  【教学目的】

  1、 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 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