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1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借助课件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的应用;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1.3 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2 教学策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同学间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与整理。细心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及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
3.2 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 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
《合作宝典》教学设计-(通用2篇)
《合作宝典》教学设计- 篇1
《合作宝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基本的合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促成学生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并在学习如何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如何合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活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一:我们现在是在上课,那么,我们怎样上课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设题意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教师与学生的陌生感,强调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而导入新课。
问题二:我们怎样合作才能把课上的更好?
设题意图: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二)教师讲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始学习新课。
【宝典一】为他人着想
教师简单介绍后,组织活动:找出六位学生分成三组,演练“看谁吃得快”,要求没有参加演练的学生仔细观看演练,然后说说自己观察的结论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练合作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师进一步提出启发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吃到苹果?这个活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自主、合作、促进发展 ——《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自主、合作、促进发展 ——《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并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朗读体会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自读比较,导入课题。
1.(出示鲁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谁?(板书:鲁班,生自读。)
八上第八课第二框《合作!竞争!》教学设计(通用2篇)
八上第八课第二框《合作!竞争!》教学设计 篇1
一、对应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以及什么是竞争中合作。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促成学生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尝试在竞争中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并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处事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竞争与合作
在上课前,大家想不想先听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小金和小王两人一起走进森林,突然遇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小金因为跑得比小王快,想拔腿就跑。小王一把抓住小金说,你跑得怎么快都比不上老虎跑得快,我们还是一起对付老虎吧。小金说……
教师:请大家猜猜小金会怎么说呢?
学生:小金会说,我知道我跑不过老虎,但是只要我跑得比你快,我就可以保命了。(言外之意小王被老虎吃掉了)
教师:小金和小王都会奔跑,但是,小金比小王跑得快,结果小王被老虎吃掉了。这对我们在竞争中获胜有什么启示?
学生:我们的本领要比别人强!
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篇1
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
——《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浙江省岱山县实验学校 (小学部) 徐飞
《小镇的早晨》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蚕乡小镇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即便于学生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又可供学生仿写练习。课文不长,但文质兼美,词语丰富,富有感情,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使学生领悟课文意韵,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审美体验。
我在本课设计时,将“合作—探究”法引入教学,注意体现以下教学思想: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做到敢于补充修正他人的意见,向别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注意集体学习与小组合作、个别自学有机组合。4、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
1、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自然段。
2、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2段。
教学难点 :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