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给予树》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给予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第3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陌生女孩的信、心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品词入境,对比激趣

  1、了解圣诞节,揭示课题

  ①(出示圣诞老人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认识“圣诞”,说说对圣诞的了解(师相机简笔画圣诞树)

  ②师简介圣诞节(见课后资料):12月25日是西方的春节,人们把它称为圣诞节。在圣诞节这天,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还有人会穿上红衣服,戴上白胡子,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礼物。在那天,孩子们可以体会到送礼物和收礼物的快乐,而穷人的孩子则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卡片上,挂上圣诞树(贴卡片)

  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故事——《给予树》

  2、检查预习效果

  ①同桌互查(你指我认)

  圣诞    分享    仁爱    宽裕    盼望   援助   棒棒糖   如愿以偿

  ②抽查词语

  a、圣诞    分享    仁爱    宽裕    盼望   援助   棒棒糖   如愿以偿

查看全文

《给予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给予树》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金亚娅的话和妈妈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品质。

  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反映圣诞节的图片    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圣诞节”。

  1、自读材料——资料袋。

  (1)阅读材料。

  (2)交流:通过这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生活——圣诞气氛。

  (1)最近你在街上发现了什么变化?(西方圣诞节也走进了中国,很多家庭也会在圣诞节以自己的方式给家人和孩子带来快乐。)

  (2)补充介绍:圣诞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对话礼物了,不仅圣诞老人会分发礼物,自己的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礼物,而兄弟姐姐们也会相互赠送礼物,他们还会给陌生人赠送礼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圣诞节的故事。

  二、入题。

  1、读题:给予树。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给”,注意“予”与“矛”的区别。

  2、认识“圣诞树”与“给予树”的意义。

  (1)“圣诞树”是庆祝节日的装饰,上面会挂着孩子们的小礼物。

查看全文

《31、给予树》教学设计(通用17篇)

《31、给予树》教学设计 篇1

  《给予树》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三年级)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渡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能力,在重点句子中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且进行语言方面的积累。

  设计理念:

  《给予树》是三年级语文教材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有限,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是这节课一个训练项目。并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事情正确的情感态度也是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项目。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的读写生词。

  2、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和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感悟体会。

  时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1、师:还有一段时间就要过春节了,你们听到“春节”两个字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查看全文

《给予树》教学设计优秀(精选13篇)

《给予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1

  课题

  给予树

  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

  精读课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出10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地写出由12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学会如何体会、感受、体验金吉娅的善良、仁、同情和体贴。

  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本文教学难点。

  教  

  学

  程

  序

  集体备课内容

  个案补充

  一、品词入境,对比激疑

  1.揭题导入:(课件出示圣诞节的画面)我们都知道,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每当圣诞节即将来临,人们都以兴奋的心情期待她。《给予树》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圣诞节前夕。

  2.品读第一个词串:(课件出示词串,红色显示)

  热烈地讨论  诚挚的祝福  甜蜜的笑容  兴高采烈

  3.品读第二个词串:(课件出示词串,灰色显示)

  担心  沉默不语  生气

  4.质疑:第二个词串与圣诞节的气氛是不是不相吻合?

  二、读文悟情,探究释疑

  过渡: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担心、沉默不语、生气”吗?请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1.  揭秘“担心”,体会母子间的深情厚意。

  2.揭秘“生气”,体会母亲对孩子严中有爱。

查看全文

给予树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给予树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本文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图片

  教学策略:1.本文的教学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发现金吉娅身上蕴藏着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2.创设情境场。利用背景音乐做烘托,为学生创造了听、说、写的实践机会,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多么希望出现一双援助之手去温暖受伤的心。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板书课题)。(配乐《让世界充满爱》创设情境)谁知道“给予”什么意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棵树同学们看看是什么树?

  出示知识树:单元课文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目标来学习。

  二、自学感知,自读质疑

  1、出示自学指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故事里都写到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她做了什么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课件)

查看全文

给予树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给予树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本文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图片

  教学策略:1.本文的教学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发现金吉娅身上蕴藏着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2.创设情境场。利用背景音乐做烘托,为学生创造了听、说、写的实践机会,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多么希望出现一双援助之手去温暖受伤的心。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板书课题)。(配乐《让世界充满爱》创设情境)谁知道“给予”什么意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棵树同学们看看是什么树?

  出示知识树:单元课文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目标来学习。

  二、自学感知,自读质疑

  1、出示自学指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故事里都写到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她做了什么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课件)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