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高中政治财政的巨大作用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财政的巨大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分析并理解财政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作用,能围绕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感悟国家的财政政策的变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与过程:能通过问题情景和模拟情景主动探究国家财政如何对国家和人民生活起巨大的作用,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尝试课题或小报告的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加深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等。
三、 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老师:在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否列举我国的一些重大
工程。
学生:举例
老师:显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图片,并且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的巨大作用
讲授新课:
活动:“招标”: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神舟六号,城市地铁(投影图片)。教师主持“招标”,同时大致给学生介绍这些工程的造价,工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愿意“投标”的同学举手。
(结果对这些工程,愿意“投标”的学生廖廖无几,问及原因,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风险,因而都“望而却步”。)
师:因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难以获得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风险,“老板们”就不愿意投资了,那是什么理论告诉“老板们”不能投资的?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征税和纳税教学设计

《征税和纳税》

(一)地位:
从教材体系来看,第三单元主要涉及收入与分配的问题,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调节着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现实来看,依法诚信纳税,增强纳税意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然经历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容量大
2.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提高纳税人意识的问题。分两个问题展开:
(1)为什么要纳税——税收的本质和特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违法税法受处罚)
(2)纳什么税——税类和税种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为什么要纳税)
增强纳税人意识;(难点)
 税收的基本特征
确立依据:该问题的现实紧迫性。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框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的内容。
2、《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有生产、地域、时间、文化等。
◆撰文:“街头广告面面观”。
◆讨论:“货真价实”“物廉价美”“物以稀为贵”的涵义。
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生活与消费”,讲到“消费”这一话题必然会涉及到价格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后面还承接着《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同时,本框题内容比较生活化,是现实的经济生活和抽象的经济理论相连接的桥梁,所以它对学生现实的经济生活也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1、江苏省淮阴中学是一所全国百强中学,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高,学习的参与意识比较强。同时,他们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深刻的、本质的分析,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对价格变动的经济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大致了解某些商品价格的变动给生活和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这些都为本框题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查看全文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家园(网友来稿)——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东风公司第六中学:贾红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就“人文性\\\"来说,增加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要求。对于大纲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的安排体例非常合理,编书者有意将一类的作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编排,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系统化、明晰化。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注重作品中思想理念的系列归纳,使学生对一些思想的认识形成整体,不是支离破碎的,这便于他们对某一思想由浅入深的认识。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人生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属哲学论文和随笔,单元的要求是要善于质疑思辨。哲学论文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要做到质疑思辨,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哲学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着几篇课文都涉及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因此我把这个单元教学的理念定位在“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这个主题上,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去营造精神的家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明确这几篇课文的连贯性,在教学中注意将这几篇课文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一个主题链。《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人是什么》探讨了伟人大家们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最后落脚在怎样“回忆往事、把握现时、瞻望未来”的问题上;《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探讨了庄子哲学中“出世”的问题;《孔孟》则把两位儒家的至圣与亚圣的思想放到一起比较,说明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突破这些主题的入口是,要设计好导入  新课的开场白,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由上一课的主题引入对下一课的学习,并把每一篇的主题有机的串联结合起来。这几篇课文的导入  语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中国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当然属于一种自然的境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当然属于功利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当然属于道德境界。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所谓的天地境界。在《人生的境界》这课中,作者从人们觉解程度的高低,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人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那么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境界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人生的境界”。2、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为什么不想入世,只想出世呢?庄子又是用什么方式表示自己与世道的对立呢?我们可以从《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找出答案。3、庄子的哲学是主张出世的,而孔孟之道则是主张入世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同是孔孟之道对人生的认识也有差异,今天我们阅读《孔孟》,来探讨孔孟之道的差异。

查看全文

高中二册9课《黄鹂》教学设计

《黄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 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中插入海鸥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学设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学的校园环境,由环境导入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本文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  课文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本文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  ——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 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 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 殊《破阵子》
思考: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