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唱》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教案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标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难点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2、《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爵士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第十三单元 第23节 爵士乐
13单元23节爵士乐
教学目标:
1、 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2、 通过中外爵士乐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音乐的风格特征。
3、 激发学生练习爵士乐的兴趣,为进一步欣赏和表演爵士乐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爵士乐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二、导入---对比欣赏歌曲《茉莉花》――引出“爵士乐”。
三、新课:
1、请大家谈谈对“爵士乐”的印象。
2、教师简介爵士乐的起源,解释“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3、常见爵士乐器的简介。
4、欣赏《南部之子》
注意:a乐器演奏部分以什么乐器为主奏?(引出迪克西兰爵士乐)
b伴奏部分强弱有什么规律(打破传统强弱规律)
5、欣赏《不知为何》,注意乐曲是否容易唱?(引出连续切分)
6、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归纳。
7、学生用电子琴弹奏音乐片段,体会爵士乐风格。
8、学生分声部练习与多声部练习节奏。
9、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10、学生即兴表演舞蹈或律动。
四、爵士乐的价值及影响。
五、小结、下课。
资料:《南部之子》是一首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乐曲速度稍快,表达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乐曲开始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是以小号为主的爵士乐队演奏,当中穿插一段演唱。歌词:在南部有位青年人,英俊潇洒,平时穿着打扮犹如国王一般,是当地女性崇拜的偶像。青年人热爱音乐,把音乐视为生命。人们都把他称为“南部之子”。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教学目标:
一、 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 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三、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
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音乐片段说出所属音乐历史时期和作者。
小节:
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音乐结构严谨。贝多芬是集大成者,并在哪个作品中创造性的加进了人声?(《第九交响乐》),正因为此,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锋,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的先行者。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与贝多芬的中、晚期相同,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们也都生活在维也纳。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二、进入新课
(一)学生阅读第114页,了解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年代划分,简介舒伯特及其所处的时代:见教参第121页(了解浪漫乐派形成的原因)。
(二)欣赏
1、《魔王》
(1)、阅读教材第116页后提问: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②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
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二、导入
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
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红帽》,并能有表情地背唱。
2.学习歌曲《小红帽》歌谱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式,一句一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红帽》。
2.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材分析
《小红帽》是一首巴西儿童歌曲。四二拍,C大调,是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六个乐句中,除第五乐句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乐句的后半句加以变化外,每个乐句均以do、re、mi、fa的级进式旋律开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歌曲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基本相同;而第四、六乐句则完全相同。歌曲旋律以音阶式的级进与分解和弦的跳进穿插运用,使音乐形象既统一又有一定变化、既流畅又活泼,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优秀少儿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哪位同学知道《小红帽》的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2.欣赏《小红帽》动画,教师向学生讲解《小红帽》童话故事。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播放进程讲解故事,学生认真聆听,了解故事内容。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小红帽》歌曲(或教师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观察老师范唱时的表情,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2.教师再次有情感地范唱歌曲(或播放范唱音响)
教学要求:教师范唱前要讲清楚具体要求,范唱时要声情并茂。
3.歌词学习
(1)运用节奏朗读法,学生齐读歌曲的歌词。(歌词节奏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