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5-04-0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是20xx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本节知识主要从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整体难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内容水的组成和性质,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应结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学相关知识,予以重点突破。

  2、和旧教材相比,20xx版教材在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变化都较大,具体调整如下:

  教材知识结构调整:

  新教材先讲水的作用,再讲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过来)

  教材新增添内容:

  1、水为什么能成为良好的溶剂。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细胞代谢、抗逆性和自由水与结合水比例关系和相关实例。

  4、P22思考与讨论,新增资料2,关于N、P、K对植物的作用。

  5、课后习题,新增火星探索,推测生命存在的相关资料。

  新教材删减内容:

  1、水在不同年龄段、性别中含量的差别。

  2、原教材P36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细胞这个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层次

  3、原教材P36 《与生活的联系》中补充淡盐水的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知识。

  4、原教材P36 《技能训练》中的实验设计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多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生命观念)

查看全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3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查看全文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2篇)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1

  目标专题:必修课本1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 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查看全文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目标专题:必修课本1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 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查看全文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查看全文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家园(网友来稿)——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东风公司第六中学:贾红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就“人文性\\\"来说,增加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要求。对于大纲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的安排体例非常合理,编书者有意将一类的作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编排,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系统化、明晰化。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注重作品中思想理念的系列归纳,使学生对一些思想的认识形成整体,不是支离破碎的,这便于他们对某一思想由浅入深的认识。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人生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属哲学论文和随笔,单元的要求是要善于质疑思辨。哲学论文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要做到质疑思辨,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哲学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着几篇课文都涉及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因此我把这个单元教学的理念定位在“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这个主题上,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去营造精神的家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明确这几篇课文的连贯性,在教学中注意将这几篇课文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一个主题链。《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人是什么》探讨了伟人大家们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最后落脚在怎样“回忆往事、把握现时、瞻望未来”的问题上;《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探讨了庄子哲学中“出世”的问题;《孔孟》则把两位儒家的至圣与亚圣的思想放到一起比较,说明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突破这些主题的入口是,要设计好导入  新课的开场白,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由上一课的主题引入对下一课的学习,并把每一篇的主题有机的串联结合起来。这几篇课文的导入  语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中国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当然属于一种自然的境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当然属于功利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当然属于道德境界。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所谓的天地境界。在《人生的境界》这课中,作者从人们觉解程度的高低,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人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那么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境界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人生的境界”。2、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为什么不想入世,只想出世呢?庄子又是用什么方式表示自己与世道的对立呢?我们可以从《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找出答案。3、庄子的哲学是主张出世的,而孔孟之道则是主张入世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同是孔孟之道对人生的认识也有差异,今天我们阅读《孔孟》,来探讨孔孟之道的差异。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