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案

时间:2025-04-05

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查看全文

教育随笔:钢琴为镜伴我施教

我们班的活动室比较小,钢琴只能放在墙角,老师弹琴时必须扭转身才能看到孩子们。这样以来,到老师弹琴时,少数调皮的孩子往往“乘机捣乱”,使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一天,当我打开琴盖,忽然眼前一亮,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清晰的显现在琴盖上面。顿时,我想这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为  什么不让这么镜子祝我一臂之力呢?于是,我故作神秘的把孩子叫到面前,说“我刚才发现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神奇了,老师弹琴时,小朋友表演,老师不用转身回头就能从镜子里知道谁的动作最优美,谁的表情最漂亮。”  孩子们一下子就说:“钢琴就是镜子!”然后争先恐后的照。我马上说:“镜子最喜欢遵守纪律的小朋友。”经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很快就自觉的站的整整齐齐的。  现在,每次活动前,我都轻声的说一句:“别忘了咱们的钢琴镜子。”这招还真灵,不但使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更重要的使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七轻松了很多。  从这件小事,我得到一个经验:教师要做有心人,实施教育活动要随机应变。运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语言,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查看全文

教育笔记:钢琴里躲着谁?

    那是小班孩子入学第10天。上午一小部分孩子还在抽抽搭搭地想妈妈,我们早早地把孩子集合起来开始组织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更容易安定情绪),这次集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熟悉钢琴的声音。正如我所预料的,当“小兔乖乖”的旋律从钢琴传出的时候,孩子们逐渐安静下来,几个乖巧的孩子也开始一边拍手一边跟唱了。一首曲子结束后,我把旋律放在了低音区,一样的旋律我放慢了一些,当浑厚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孩子们显然被怔住了,他们不知所措的表情告诉我,钢琴的低音区有些可怕。“你听到了什么?”我问,“大灰狼”“怪兽”“灰太狼”“怪物”......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对,是大灰狼来啦,大灰狼走路快还是慢?”“慢”,“听到这个声音,你感觉怎么样”“害怕”几个聪明的孩子回答。“灰太狼想去吃兔子,恶狠狠地,一下一下地敲门,你听......”(教师重新在低音区弹了一遍“小兔乖乖”)。幼儿的神情很凝重,他们似乎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了躲在房子里的小兔。一曲结束,我又把弹奏区域换到了高音区,清脆的声音一下子把孩子们拉回到了欢快的世界。还没等我问,孩子们已经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兔子”“小兔子”。在欢快的活动中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伴奏练习。“钢琴里还躲着很多很多动物,你听,这是谁,它在干什么?”接着,我在中音区和高音区弹了一遍琶音,孩子们听没听过琶音,不知是什么,“钢琴里躲着一只猴子,它正在爬树呢,你听......”教师弹一遍上行音阶,孩子们听着听着就开始拍手,估计他们也觉得很像吧。    这一方法不仅很好地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训练幼儿的听音,以后我还会继续用!

查看全文

学钢琴到底培养了孩子什么

1、音乐感的培养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他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人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查看全文

钢琴音乐的奇葩,(通用2篇)

钢琴音乐的奇葩, 篇1

  教学要求: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 《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          简介作者:肖邦

  a、        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         老师补充。

  2、         分部欣赏乐曲。

  a、        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         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xx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着名的《c小调练习曲》。

  c、         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查看全文

关于钢琴课的教案范文(精选11篇)

关于钢琴课的教案范文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折纸示意图,折出一系列相关的造型。

  2、通过看图示以及示范,掌握折房子、钢琴和小猪头的基本技能。

  3、对折纸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彩色正方形纸人手4张、剪刀、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钢琴变变变——房子

  1、通过猜谜语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又高又大,四脚朝下,嘴巴有牙,肚里说活。

  2、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展示仪放大的幼儿用书,了解画面上的折纸步骤示意图。

  师:图上有什么?出处正方形是怎样变成小房子的?

  3、教师带领幼儿边看图,边尝试折出小房子,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折、拉出左右两边对称的房子形状。

  4、幼儿尝试用剪刀剪出门、窗子、烟囱等,贴在小房子上。

  5、让幼儿将小房子贴在《我们的房子》专栏中。

  二、活动二:钢琴变变变

  1、猜谜语,引出主题。

  师:一个大怪物,牙齿几十颗,肚里吞钢丝,嘴里会唱歌。

  2、引导幼儿探索在折房子的基础上,折出钢琴的基本造型。

  教师引导幼儿继续观察放大的幼儿用书上的折纸示意图。

  ①师生共同看图示折出小房子。

  ②观察折钢琴的示意图,引导幼儿根据图示上面箭头的提示,分别将纸向上折,两边向中间折,打开等。

  3、师生一起边看图示,边折纸,教师进行适当的语言提示,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

  4、让幼儿玩一玩弹钢琴游戏,鼓励幼儿自弹自唱,感受折出钢琴的快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