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15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初步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某市XX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集体指导一遍。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自己制成的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63页上统计表中数据。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有什么不同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降水量(毫米)
55
48
35
85
110
135
?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注意什么?
2、做教科书上第106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做完后,教师出示图示,让同学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统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和折线表示。
四、练习二十六页和第4、5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2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13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初步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某市XX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集体指导一遍。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自己制成的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63页上统计表中数据。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有什么不同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降水量(毫米)
55
48
35
85
110
135
?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注意什么?
2、做教科书上第106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做完后,教师出示图示,让同学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统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和折线表示。
四、练习二十六页和第4、5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2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10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初步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某市XX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集体指导一遍。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自己制成的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63页上统计表中数据。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有什么不同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降水量(毫米)
55
48
35
85
110
135
?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注意什么?
2、做教科书上第106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做完后,教师出示图示,让同学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统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和折线表示。
四、练习二十六页和第4、5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2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精选3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篇1
课 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教科书第77—78页的练习十三第2—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在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的分析、比较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概念,培养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2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思考 一、谈话引入。 师:能说一说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吗?在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运用?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 看图观察。 (2) 指导回答与分析。 师:1999年那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呢?那种电话的用户增长速度更快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那一年开始,移动电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 2、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图下问题。 (2) 指名回答师问: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见增长幅度最大?计算机呢?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追问:这些数据说明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三弟4题。 (1) 看图观察。 (2) 指导回答问题。 师问: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的? 水仙花的芽和根的生长速度怎样? 为什么压的生长速度比根慢一些? 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图下问题。 (2)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 师问:横轴与纵轴各表示什么? 这两架飞机各飞行了多少秒?哪一架的飞行时间长一些?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从图上看,起飞后10秒甲飞机高度是多少米?乙飞机呢? 起飞后第几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多少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起飞15秒至20秒乙飞机的飞行高度如何变化?说明飞行状态如何? 5、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学生。 (2)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评价。 (3) 师问:这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什么? 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两条折线的?完成后还应注意什么? 这两个城市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在几月份?最低呢? 从统计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在小组中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三、课堂总结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人们根据它可以对很多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判断和推理,同学们学好它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