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课题名称:分享阅读《让我们跟着脚印走》拓展活动(通用2篇)
小班课题名称:分享阅读《让我们跟着脚印走》拓展活动 篇1
设计意图:我们班的幼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比较好,发言踊跃,接受能力较强,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让我们跟着脚印走》这本读物以“脚印”为线索,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脚印,猜测是谁的脚印,吸引孩子一直读下去,在活动过程中,有的猜是小狗的,有的猜是黑熊的……等到看完最后一页,猜对的小朋友都兴奋的欢呼起来。有的小朋友还问我:那小
狗的脚印到底是什么样子?小猫的脚印是怎样的?。。。。。。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因前段时间我们搞过:动物怎样叫,动物吃什么等相关活动,孩子们对几种常见小动物有了粗浅的认识,而且看着孩子们对动物的脚印这么感兴趣,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分享阅读学习的兴趣,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引导他们通过脚印认识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形体特征,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培养幼儿对大书阅读的兴趣,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2、通过认识脚印,让幼儿了解人类跟其他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3、乐于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让我们跟着脚印走》大书。
2、画有几种小动物和人类脚印的图片。(小鸡、小狗、小鸭、小朋友)、幻灯片。
3、地上贴有小鸡、小狗、小鸭、小朋友的各一长串脚印,对面墙上分别布置成小动物的家。(如小鸡的、小狗的……)
4、小筐、小动物和小朋友图片若干。(小鸡、小狗、小鸭、小朋友)
活动过程:
一、复习大书,让幼儿加深对脚印的了解,引起对大书阅读的兴趣。
小班分享阅读教案《小海龟》
一、看课件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出示海龟)我是海龟妈妈,小朋友们好!我们一起来和海龟妈妈打招呼吧!(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和海龟妈妈握手打招呼)有一天,海龟妈妈在沙滩上下了许多蛋,然后又爬回大海里了,过了一些天,啪!蛋壳裂开了,一只小海龟出生了!刚出生的小海龟看见了什么呢?···小海龟看见了金黄色的沙滩。小海龟的妈妈在哪儿呀?···它的家在哪儿呢?···对了,小海龟的家在大海里,于是,小海龟向大海的方向爬去,在路上,它会看见什么呢?咦,小海龟看见了什么?···小海龟看见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贝壳,告别了贝壳,小海龟又往前爬,快来看!快来看!小海龟看见了什么?···白云是什么样子的呢?天空是什么颜色呢?噢,小海龟看见了雪白的云朵和蓝蓝的天空。小海龟加快了脚步向前爬。哇~小海龟又看见了什么?···对了,小海龟看见了大海,你们听过海浪的声音吗?海浪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海浪的声音“哗~哗~哗”(做动作)。大海是谁的家呢?···大海还会是谁的家呢?(还会有谁住在大海里呢)对呀,小海龟看见了小鱼、小虾、还有许多像它一样在沙滩上出生又爬回大海的小海龟。小海龟回到家了,好开心哦!一起来说“我们回家了,好开心哦”,开心的表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嗯,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小海龟开心的故事吧!
二、听配音故事。
···老师讲的好不好呀?给老师鼓鼓掌吧!
从《礼物》谈分享阅读中教师提问的四个“注重”
分享阅读是一种培养幼儿阅读理解能力为主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书内容为中心,“提问”的恰当与否,是教师阅读指导的关键。
然而,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遭遇提问的操作上的低效或无效。
首先,在阅读中,幼儿缺乏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教师没有抓住故事情节线索,问题的提出缺乏引导性和逻辑性,干扰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其次,提出的问题,没有贴近幼儿生活,忽略了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只有几个幼儿回答,大多数幼儿回应不积极。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多角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的,展示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激发他们大胆表达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第三,阅读中教师高控制幼儿思路,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预设不足,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教师担心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担心问题发散开后无法将幼儿的思路再收回预定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习惯牵着幼儿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一些孩子头脑中有疑惑、有问题,不敢表达,或虽有表达,但常常词不达意。而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深层引导。
第四,阅读活动中设计的提问封闭,缺乏开放性、创造性的问题。“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无价值的提问过多,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单一答案的问题频繁出现,不能激发起幼儿思维的碰撞。
成功的提问引导往往是点“一叶”,孩子便知“秋天”之至,教师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那么,怎样提问才是恰当的、有效的呢?我们认为提问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提问要让幼儿听得懂并有积极的回应。下面以中班读本《礼物》的教学活动为例,呈现我们对分享阅读中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技巧的一些尝试。
分享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会迸发出一种主动、积极、执著的探索热情
,这种热情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学龄前儿童由于受其年龄影响,在活动中往往容易
表现出明显“情绪化”的特征,越是感兴趣的事,其注意力持续时间越长,学习也就越主动。
作为分享阅读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在分享阅
读过程中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呢?
一、注意巧妙有趣的导入活动
一个成功的导入活动如同一把开启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将幼儿好奇心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
来,从而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即将进行的读本阅读活动上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故事法、
游戏法、音乐法、图片展示法都是比较好的导入法。只要结合读本,运用得当,都能够很好地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如在阅读《老鼠和蝙蝠》时,我有意设置了猜谜语活动,以引出读本主人公“老鼠和蝙蝠”
。孩子们马上投入积极的思考中,很快就结合动物的特征猜出谜底。随后我又简单讲述老鼠和
蝙蝠的故事,将读本的内容置发于一个故事背景中,并请幼儿猜一猜“老鼠会向蝙蝠炫耀些什
么呢?”。通过猜谜语、听故事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很快将它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孩子们
对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充满期待。
再如在阅读《跳芭蕾舞的牛》时,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芭蕾舞,感受牛跳芭蕾舞的滑稽和不
易,我先是播放了一段芭蕾舞演员跳芭蕾的视频,随后又播放牛跳芭蕾舞的课件,孩子们看后
小班分享阅读《袜子》第一课时
教育主题:《袜子》第一课时 执教班级:月亮班
执教地点: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幼儿园 执教人:石慧
一.读本分析:
读本描述了一位叔叔去晾袜子,小狗却淘气的将袜子弄得满地都是的故事。读本看来非常简单,文字就和几个颜色有关,而这几个颜色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早已经认识。但透过读本,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秘密:比如叔叔在晾袜子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观察小狗由远及近的活动过程;猜想小狗的想法;感知叔叔晾袜子时颜色的顺序;还有这个读本有个幽默的结尾,相信孩子们都会喜欢。孩子也不一定会穿袜子,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尝试自己穿袜子,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育价值的体现:
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幼儿的心理既有具体形象性又带有情趣性。生活活动的学习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本着生活既教育的原则,通过让孩子们认识袜子和学会穿袜子,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幼儿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乐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因此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使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2.教学措施:
当接触到这个读本时,感觉读本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偏高, 不太适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没有看大书的经验,所以我觉得,首先,教师用书上的提问孩子们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较好的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画。其次,年幼的孩子喜欢观察小动物的动作,对感知小狗由远及近的活动过程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易理解也缺乏观察的兴趣,没有幼儿兴趣需要的支撑教师就不能有效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在《袜子》的第一阶段教学中降低了观察读本的教学目标,回避了观察小狗位置变化这一环节,将感知小狗由远及近的活动过程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改成了重点观察小狗动作,初步感知小狗的顽皮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小狗的表情和位置变化这一教学难点,则放在第二阶段教学中,通过使用情景表演来重点突破。
幼儿园分享阅读《我是一只小虫子》教案(通用13篇)
幼儿园分享阅读《我是一只小虫子》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尿、净、屎、幸、使、劲”6个生字。
2.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3.能和同学交流感兴趣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会写“尿、净、屎、幸、使、劲”6个生字。
难点
1.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2.能和同学交流感兴趣的部分。
三、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
2.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感受想象的神奇
1.出示第3自然段。
(1)问: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示:这句话之前的内容在写当小虫子不好,这句话之后的内容会写什么呢?
(3)教师小结: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告诉我们下面要写的是当小虫子很好。
2.自读第4~7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同桌听。
3.交流第4自然段。
(1)(出示相关动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小虫子。早上太阳出来了,你在草叶上伸懒腰,来,和老师一起伸伸懒腰吧!舒服吗?现在有一只小狗过来了,快,让我们跳上它的身子,轻轻地,小心地,让小狗毫无察觉。噢,我们上去了,现在我们坐在特快列车上,去周游世界了。
(2)边想象边读课文。
(3)现在,你们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美妙吗?
4.交流第5、6自然段。
(1)“特别有意思”中的“特别”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非常)从哪里看出“我的小伙伴特别有意思”呢?(指名说)
(2)自读第5、6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讲了“我”会遇上谁?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