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11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卡片口算

  4/5-2/5=    3/4-1/4=    2/7+3/7=    8/9+2/9=    16/18-15/18=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查看全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分数做朋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和哪个分数做朋友吗?(学生举例,师板书分数,在8个左右)

  2、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两个分数,组成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比一比:谁写的又快又多

  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你愿意给它们分分类吗?同桌合作,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圈成左右两块。

  左边这一组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异),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巡视导学、自学尝试:

  有勇气向它挑战吗?我们就以+为例,请你用自己的智慧攻克这座新的堡垒。

  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吸取信息,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 + = =1;+ =等。

  2、思考质疑:

  对这些算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第一种算法是不对的?(得出结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3归纳小结:

  你认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应怎样进行?

  板书: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

  4、尝试巩固

  任选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计算,同桌交换批改。

  5、挑战减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请你猜一猜: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主动猜测)

  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证明,好吗?

查看全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云梦森林公园参观。

  用多媒体出示表格,问: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选择“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这一问题。

  (1)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小组派代表汇报算法:

  (3)教师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算前面两个,再算最终结果;也可以先一次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运算法则计算结果,比较简便。

  2.课件出示下表:

  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

  地控类别蓄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其他

  森林7/201/42/5

  裸露地面?11/202/5

  师:从表中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展示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总结: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查看全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11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卡片口算
4/5-2/5=    3/4-1/4=    2/7+3/7=    8/9+2/9=    16/18-15/18=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查看全文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计(新人教)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书109--110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3、提高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
我吃这个月饼的五分之一,我吃这个月饼的五分之二
问:他们一共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分析、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    =
设疑: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小组讨论
先将     涂上颜色,再用另一种颜色涂上
可以直接观察,就是
也可以:1个    加上2个     就是3个     ,就是     。
总结同分母加法的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教学例2
出示方块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变化图,要求去处其中两个阴影的小方块,引导列式:
      ---      =
同方合作,迁移分数加法的方法
可以用图示法,去掉两个就剩下5个,就是
也可以是:7个    减去2个    就是     。
总结同分母减法的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把加减法归入一起:
同分母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强调是:同分母

四、课堂活动
1、先图色,再计算
此题练习的是加法
2、看图计算
此题练习的是减法

查看全文

加减法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p22—23页“有几枝铅笔”。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数的加法两部分。通过看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有几枝铅笔》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并从中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图、拼摆,交流学习5以内数的其它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逐步抽象出加法这个模型,并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习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铅笔、小棒、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左手拿了几枝铅笔?老师右手拿了几枝铅笔?两只手合在一块儿是几枝铅笔?

查看全文
目录